正文 架上——綜合材料繪畫研究(1 / 2)

架上——綜合材料繪畫研究

學術論壇

作者:李響

【內容摘要】陶瓷、宣紙等傳統媒材與傳統文化有著極深的文化淵源,是傳統文化資源精髓的代表,也是傳統文化資源的一部分。文章旨在研究陶瓷、宣紙等傳統媒材介入當代藝術作品前後媒材意義的轉變。

【關鍵詞】陶瓷綜合材料宣紙

在當代藝術創作中,材料的運用已非常廣泛。本文所提到的材料是以其“中國特色”內涵民族精神的傳統媒材的運用,是作為獨立藝術語言層麵的語言。運用傳統媒材的作品呈現一種當代語境中的藝術語言樣式而成立。

一、陶瓷的曆史、發展、功能和用途

中國是傳統的陶瓷王國,瓷器是中國的偉大發明之一,是勞動人民辛苦勞作的結晶,在中國文化和經濟史上都曾寫下燦爛的篇章。中國陶瓷技藝的產生可追溯到公元年前4500年至公元前2500年,其是我國民族曆史文化發展過程中一個重要的部分。我國的陶瓷發展史比歐洲國家要早1000多年。在我國,人們一般將陶瓷劃分為陶和瓷兩大類。陶器指的是胎體沒有燒結的,有色或者白色的製品;而瓷器指的是由高溫生成,胎體燒結為細密釉色的製品。

在我國悠久的曆史文化中,陶瓷的發展源遠流長,蘊藏著中華民族特有的民族精神和民族創造力、凝聚力,具有非常高的審美價值和藝術價值,乃至在世界上有很高的地位。鴉片戰爭後,中國的陶瓷發展開始逐漸衰落,到1949年,陶瓷業甚至到了“人亡藝絕”的狀態。新中國成立以後,國家出台了“保護”“發展”“提高”的方針政策,中國陶瓷事業發展逐漸恢複。1957年召開的全國工藝美術人民代表大會,更加有力地推動了中國陶瓷事業的發展。除此之外,國家還積極開展陶瓷美術教育,努力提高陶瓷技藝和質量。各大藝術學院相繼開展陶瓷專業,培養了大批優秀的專業人才,也推動著陶瓷藝術由手工藝走向純藝術的大舞台。

二、宣紙的曆史發展及其功能和用途

宣紙作為傳統文化的精華,點綴了中華民族璀璨的文化殿堂,使國人無比驕傲和自豪,難怪中國人一提到宣紙就如同意大利人提到歌劇、阿根廷人提到探戈一樣。早在東晉產生了藤紙,隋代出現了精皮紙,唐代出現了宣紙,宣紙出於何人之手已難以考證,但其是根據造紙術鼻祖蔡倫發明的植物纖維紙演變而來的。揚大金所著《中國實業誌》雲:“宣紙產生於安徽涇縣,涇縣晉時屬宣州郡,唐時屬宣州,皆為貢品,世稱‘宣紙’。”涇縣是宣紙的發祥地,也是其唯一的正宗產地。涇縣宣紙產生後,經曆了由少到多、由衰而盛,盛衰交替的過程。到了宋代,由於文化傳播媒介的發展,宣紙需求量大,各地方的宣紙供應已滿足不了需求。

元代以後,南北地區統一,山水畫的發展更加繁榮,而宣紙又為山水畫的創作提供了更加廣闊的空間。與此同時,宣紙的製作工藝也逐漸走向成熟。其對中國畫和傳統書法的發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是書畫的必備用品(物質載體)。宣紙用於書畫中能夠表現出筆墨的濃淡幹濕,變化無窮,其吸墨均勻能使畫麵別開生趣。郭沫若對宣紙給予了高度評價:“中國人民的藝術創造,中國書法和繪畫離開它則無從表達藝術的妙味。”宣紙用這些優點成就了範寬、石濤、龔賢,以及近代的齊白石和黃賓虹。

三、陶瓷和宣紙的特點

(一)實用性:強調生活中的實際用途。民間的絕大多數陶瓷作品都是具有使用價值的日常生活用品,實用性決定著陶瓷造型的基本形態;而宣紙除了多用於題詩作畫外,因其易保存,不退色,還是保存高級史料的最佳用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