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架上——綜合材料繪畫研究(2 / 2)

(二)從屬性:為某一特定物體存在。例如餐飲器、祭祀禮器、書法繪畫作品。

(三)承載性:物質載體。民間的陶瓷藝術品雖然具有一定的形式美感,但其製作是在符合使用功能的前提下進行的;而宣紙是書畫裝裱的重要用紙。

四、傳統媒介(陶瓷、宣紙)介入到當代藝術作品

陶瓷、宣紙作為一種物質媒材介入當代藝術作品後有以下特點:1.拋棄了原有的功能與用途(功能性),挖掘材質的自身魅力。2.強化提升到藝術語言的主體地位——不滿足作為一種材質的從屬地位。3.承載性:(1)以其“中國特色”內涵民族精神。(2)承載藝術家的創作思想(觀念)。

(一)傳統媒材宣紙(水、墨等)在當代藝術作品中的運用

這可稱之為實驗水墨傾向的出現。“現代水墨”,顧名思義,從名稱上就可以看出是在追求水墨藝術的“現代”形態,或稱水墨藝術的“現代”轉型。的確,我國的水墨藝術本來就是一種從中唐王維、王墨、張璪算起有1000餘年曆史的藝術,加之從董其昌算起的對筆墨的強調開始的文人畫“筆墨中心”論,也有500—600年的曆史。這些古代繪畫的規範至今仍被“中國畫”界權威、耆宿所尊崇,並且以此規範和引導今天的“中國畫”展覽。但是,這種產生於古代的筆墨程式與今天現代的社會生活並無直接關係。這便是張羽所說的:“由於傳統筆墨法則的規範化和程式化,使筆墨在長期的發展中,更多的是表達的重複與趨同,從而缺乏深度,更失去了水墨本該具有的文化本質和開合氣度。重要的是與現實生活無關。”因此,打破古典文人“筆墨中心”的迷信,創立現代形態是必要的。

(二)“八五美術思潮”的影響

“八五美術思潮”是指1980年代中期,中國內地出現的一種美術思潮。這股新思潮的形成,已經改變了當代美術在觀念和風格方麵的整體格局。一批意氣風發的年輕藝術家帶著革命精神進行新的藝術探索。這其中當然也包括年輕的現代水墨藝術家,他們不滿傳統筆墨的規範化和程式化,選擇嚐試與當下有關的、最能表現時代精神和個人體驗的具有實驗意義的現代水墨,他們認為這是區別於傳統水墨畫最有效的途徑。在“中國現代藝術發展趨勢學術研討會”上,一些與“現代水墨”直接相關的理論家,如劉驍純、賈方舟、鄧平祥、陳孝信等參加了會議,會上也涉及“現代水墨”問題。理論家一致認為,把西方現代藝術與中國藝術相結合,是使中國畫現代轉型的關鍵。鄧平祥認為,把水墨形式從國畫中剝離,剝去其文化因素,轉變為純形式和純材料因素,轉變起來就更容易,即用中國媒材畫西方圖式。對此觀點,賈方舟也持相似看法,並更堅定地強調水墨的材料特點而非文化性質,指出僅僅是在材料上保持與傳統的某種聯係。

為了強調個性風格和身份特征,運用傳統文化資源是當代藝術的必然選擇。傳統媒介內涵民族精神,隻有這樣,才能獲得他人的尊重,才能跨入世界文化領域的對流中,堅定自我的文化身份並且保持相對的獨立性。

參考文獻:

[1]皮道堅.藝術新世界[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3.

[2]徐複觀.中國藝術精神[M].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

作者單位:哈爾濱師範大學美術學院

(責任編輯:高薪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