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多元智能視角下的高職藝術設計基礎課程初探(2 / 3)

三、國內高職院校藝術設計基礎課程設置情況例析

據資料顯示,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高等職業學院的藝術設計基礎課程主要包括以下幾類:第一,藝術基礎類,包括素描、色彩等繪畫造型能力訓練課程;第二,平麵構成、立體構成、色彩構成等設計基礎課程;第三,設計思維訓練課程,如創意思維、構成運用、思維發散等;第四,藝術史、藝術欣賞等理論課程。各高職院校基本上是移植本科院校的設計基礎課程體係,根據高職教育的具體要求壓縮課時進行教學。研究者們一般認為,這些課程旨在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主要指學生對以視覺為主的知覺形象美的感知、評判等能力)、造型能力(包括對色彩、形態、構成關係等視覺語言的掌控能力)、設計思維能力(主要表現為設計過程中必需的聯想、判斷、分析、歸納,在頭腦中形成抽象設計方案、規劃設計活動步驟等理性思維能力和直覺、發散等感性思維能力)、設計表現能力(即現實物質的圖形再現、抽象思維的具象化等能夠將思維或概念轉化為視覺形式的能力)。現有的課程較為全麵地為上述基本設計能力的培養、為下一步專業應用課程的教學和實施提供了可能,在傳統藝術設計教學實踐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為多數藝術設計院校和教育者所認可。

但是,以上課程體係主要是針對本科院校學生相對較長的在校學習時間、以構建較為全麵的學科知識體係及本科學生可能進行的進一步學術深造的目的而設置,無論其課程門類、課時數、課序還是具體的教學內容、評估方式等方麵都不完全適用於高職院校,生搬硬套勢必會為高職藝術設計教育帶來不少弊端。因此近年來,許多高職院校調整了課程設置,開設了一些針對性較強、各具特色的藝術設計基礎課程。

例如,在國家示範性高職——上海工藝美術職業學院的人才培養方案中我們看到,該校旅遊工藝品設計與製作(工藝美術品設計專門化)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專設了基礎技能課程,包括設計素描、色彩表現、工藝雕塑(基礎)、立體構成、圖案裝飾和工藝美術品創意設計、平麵設計7門課程,共360課時,占到必修總課時的30%左右。該校展示設計專業的課程設置分為5個部分:人文素質課程、核心技能課程、專業技能課程、職業務實能力課程及其他部分。其中涉及設計基礎的課程主要分布於“核心技能課程”中,如展台展品描繪、平麵構成、展示空間描繪、展示色彩設計、展示空間構成等,約占必修課時總數14%;理論課和某些藝術課程(工業設計史、美術鑒賞、水彩畫、中國畫等)主要作為選修課開設。該方案強調了核心技能課程、藝術素質與職業能力拓展課程和職業技能學習的有機融合,以實現激發學生興趣,提高其實用性的目的。該人才培養方案提到課程項目,是根據完成項目任務的遞進關係和學生技能培養進階進行的遞進層級結構設計。在中觀的層次上,以項目訓練為載體,訓練學生的職業素養,注重了工作過程為導向的宗旨。基礎課程設置立足於“技能”基礎素質培養,課程標準強調培養學生的基本造型和審美能力,為專業學習打下基礎;在評價中,注意描述體現多元智能因素。在具體的培養目標關於學生職業素質內容方麵,則往往簡化為“情感培養”“勤思苦練”“精益求精”以及“具有團隊精神”的概述,評價目標未能細化,考核顯得籠統、模糊而難以落到實處。人文素質課程、藝術素質和職業能力拓展課程沒有明確規定和標準。因此體現的仍然是對“非專業設計”的工作素養培養的忽視。據筆者調查,以上基礎課程設置代表了大多數高職院校的實際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