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工學結合”模式下高職電腦藝術設計專業的教學改革(2 / 3)

近年來,各行業對設計師和電腦設計製作人員的需求日益增長,針對高職培養“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的要求,實施“工學結合”的高職人才培養模式,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培養具有發展力和社會競爭力的學生,強化“人的發展”。

根據專業特點采用科學的教學手段,滿足學生需求,合理完善教學方法。將課程的理論知識與實踐應用相結合,促進學生專業學習。通過校內外實習實訓,加強對學生能力的培養,輸出社會所需人才。

二、根據需求,提出教育改革措施

(一)課程設置的改革。1.組織專業教師進行社會調研,根據反饋的信息,結合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崗位對技能的需求和專業發展的需求,及時將新技術和規範融入課程,促進教學內容滿足諸多需要。對需要掌握的新知識增設課程,針對學生崗位職業核心技能增加授課時數;2.組織校外行業專家和本專業教師組成專家委員會,定期進行“電腦美術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教研活動,對專業課程設置進行反複論證並提出修訂意見。根據行業規範和崗位需求對專業課程進行調整,確立培養“有創意”“能實現”的電腦藝術設計人員教育目標。

(二)教學內容的改革。通過前期的社會調研和專家座談會,對教學內容進行調整和補充,彰顯教學內容的靈活與實用。通過對課程內容的改革,科學合理的教學安排,使學生學以致用。

(三)教學模式的改革。一個學生的成才與否和學校教育的模式密不可分。縱觀藝術設計教育的發展有三種教育模式:技能型、觀念型和素質型,現代藝術設計主張的模式是“素質型”。在高職教育中,將素質與技能相結合,在教學中開展以“項目為導向”,將項目引入到教學,按照實際的工作流程,完成項目的立項—市場調研—設計製作—成果提交,通過“教學做訓評一體化”,強化對學生職業技能的培養,提高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切實做到“工學結合”。

(四)教學形式的改革。根據確定的人才培養方案,依據崗位職業能力對課程進行整合,將職業崗位技能與專業能力融合。如將專業基礎課設計素描、設計色彩、字體設計和構成設計等課程從以往的手繪方式調整為在PS\AI等設計軟件課程之後開設,使用計算機、數位版等設備,借助軟件實現。通過課程整合提高學習效率,將理論與實踐、藝術與技術更緊密地結合,促使學生更快地進入到專業設計的領域。

(五)考核方式的改革。根據課程特點選擇相應的考核方式,如完全過程化考核、課證結合式考核等,通過考核方式的多樣化,提升學生的專業學習能力,具備一定的職業技能。

(六)教學條件的完善。1.根據電腦藝術教學要求,必須開展與崗位密切相關的設計實踐課題和實訓項目,而得以實現的前提即首先要有完善的教學條件。必須製定合理的計劃,逐步完善校內實訓基地的基礎設施,並根據社會需求和行業發展及時更新教學設備,為學生校內實訓提供基本的保障,以滿足教學需要,實現教學計劃,保證教學質量。2.加強校外實訓基地建設,實現校內外環節的承接。高職院校的培養目標是培養“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目的是使學生具備工作能力,滿足市場需求。現階段是高職教育轉型期,主要模式是“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即將專業知識的學習、崗位主要技能的訓練與工作職業能力的培養有機結合的一種教學模式。基於這一認識,根據電腦藝術設計專業的實用性特點,以市場為依托,結合專業理論知識的教學,大力加強實踐教學環節,把實踐教學的平台放到了企業、放到了生產現場。②積極開展校企深度合作,建立穩定的校外實習實訓場所,按照工作流程的需要組織學生實習,通過與校內實訓承接和校外實訓基地的實習,讓學生了解和熟悉市場,使學習更有針對性,為實現人才培養目標,提供堅實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