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意識形態與現代服飾的民族化
學術論壇
作者:李娟
【內容摘要】服飾作為一種無聲的語言載體,體現著人們的審美追求和文化思想。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思想意識差異,形成服飾文化風格差異。中國這一神秘的東方古國以自己獨特的社會文化思想而形成了獨特的中國服飾文化。
【關鍵詞】中國傳統意識形態現代服飾民族化
服裝在出現的最初階段,其主要作用是遮羞避寒,但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進入文明社會以後,服裝的社會功能上升為主要功能。人們為了達到某種目的,有意識或無意識地開始用自己的思想指導服飾的發展,服飾的發展開始受到人類思想的左右。因此,服飾作為一種無聲的語言載體,體現著人們的思想。地域和民族的思想意識的差異造成了服飾文化風格的差異化。
人類的思想意識直接指導著服飾文化的發展。在中國,人們的社會行為受到孔子思想的影響。儒家思想在中國的主導地位,可以追溯到2000年前的漢代。儒家思想已經從此逐漸成為了國家的官方哲學。在中國曆史上,曆代君王均以儒家思想為官方哲學,這基本上是一種小農經濟的文化。儒家的基本思想認為,人是在與其他人的關係中生活的。而西方強調個人的出發點,這對中國人來說簡直是異端。中國的文化將人看成一種關係的存在物,是由周圍相互作用的社會環境所確定的。在儒家傳統中,某些特定的關係,即“五倫”——君子、父子、兄弟、夫妻、朋友五種關係,實質上是一種等級的關係,即使朋友之間也是一種等級關係,在任何情況下長者都擁有廣泛的特權和權威。儒家傳統對中國人社會心理的影響包括以下方麵:1.人由各種關係確定並在其中生活;2.這種關係是等級森嚴的;3.社會隻需通過個人的角色關係來保證。經過幾千年的流傳,至今中國人社會行為的許多方麵與儒家思想的精髓相聯係。
中華民族的發展一直受到孔子學說的影響,融合道教、佛教,更兼諸子百家,流派紛繁,涉及政治、法律、宗教、哲學、道德等意識形態領域。“後賢兼舊製,曆代務清規”,儒、墨、老、韓學說啟示了中國幾千年曆史的慣性沉澱,與西方商業文明相反,孔子主張一切相對平均。法家主張輕商,抑尚商。在農業社會裏,古代哲學家把人詮注為倫理要求所自覺支配的人,重視的不是“求知”做西方的“智者”,而是做人,達到個體欲求同社會倫理規範的交融。古典文化傳統講究“體用不二,知行合一”,區別於西方本體論與認識論的兩極區分,是一種實用的理性傳統,強調在現實生活中把握美的真諦。將人的情感需求與人格完善作為審美的價值取向,提倡藝術的人生態度,追求自然法則的人生合一,物我合一:追求和諧穩定,把人生體驗作為人生價值的核心。如審美規範中的“風骨”“氣韻”“意境”“意象”“神思”“物象”“妙悟”“中和”等,都反映健旺的生命形式的類比象征和人生體驗,符合目的運動成為最高的宇宙秩序和法則。傳統文化中的“善”就是一種符合目的的情感體驗。體驗的內在是以自我為中心的、自我感受為直徑的穩定封閉的氛圍。另一方麵,中國傳統文化呈現的宗教社會裏,人得到神化。而在宗法社會裏神得到人化。我們的傳統文化,也就是在這種宗教結構基礎上發展形成的高度封閉穩定的文化體。不難發現,中國傳統文化,把服飾當成一種有節奏的生命,是生命的自然流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