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2 / 2)

至二十世紀以前,有文字記載的幾千年中華文明史,就體製而言,無非是城頭常變大王旗,無論怎麼改變,都未擺脫君主家天下的世襲體製,生活方式,除為加工衣服油鹽而備的必須手工作坊外,絕大多數人則為養命而奔波操勞於田野地間,文化層麵,除承繼下維係幾千年生活統治秩序的孔孟思想外,還有無數文人先賢,留下無數膾炙人口,延續傳播後人引以為豪的民族精神文章,進入二十世紀後,短短百十年間,華夏體製、生活、文化等都發生了日新月異變化,體製多變,生活多彩,文化豐富,思想活躍,基本擺脫了沉重的體力勞動,配備了現代化的生活裝備,有了千裏眼,順耳風,上了天,入了地,先人文字裏的諸多神話生活,在短短一百年裏大多迅速實現,因此說,二十世紀後的中華史豐富多彩,瞬息萬變,隻能以代甚至以年或月來祥載,若以代來記載變化,筆者以為可以濃縮於以下記述:

一零年代:風起雲湧

二零年代:逐鹿動蕩

三零年代:潮起潮落

四零年代:水深火熱

五零年代:熱火朝天

六零年代:迷茫失落

七零年代:山雨欲來

八零年代:激情豪放

九零年代:忍辱負重

零零年代:奮起直追

一零年代:隻爭朝夕

筆者生於六十年代中期,自懂事起,模糊印象中,刻骨銘心記憶,是每天饑腸轆轆到處找食吃,時不時參加批鬥會整人,懵懂中認為這就是生活,無法理解大人們迷茫失落眼神,八十年代通過上學學曆史,知道自己有幸身處祖國幾千年一遇曆史大變革轉折時期,慢慢明白祖國的多難,先人的不易,後人的責任,知道沒有走崎嶇山路的艱辛,就不會體會走平坦大道的舒暢,沒有前代的風起雲湧、水深火熱、熱火朝天、迷茫失落,就不會有後來的山雨欲來、激情豪放、奮起直追、隻爭朝夕,筆者深幸領略享受到中華幾千年一遇文明變化史,深感有責任把這段親身感受付諸筆端,以史為鑒,使進曆史進程更快發展。

本部《彎月》以處於動蕩咄嗟的七十年代山村史實為素材,

通過詳實真實事件經文字加工,力爭真實反映那段令人深思無望回首史實,再現國人怎樣通過紛爭思索覺醒,抗爭後迅速崛起的難忘曆史。

隨著時間逝去,當年的人與事正遠離我們,如果不加快搶救,我們將成為曆史的罪人。

這段發人深思,奮起思索抗爭的曆史,本身就是一筆沉甸甸的寶貴財富,將它們真實地記錄下來、傳承下去,是曆史賦予我們的使命,因為尊重曆史的真實,尊重一代人的貢獻,尊重為國分憂的忠誠和艱苦奮鬥的精神,就是重視民族的寶貴財富,就是保護社會的有益資源,就是對人民的事業負責,對子孫後代負責。

人窮誌不短,中國人從來不怕窮,就怕沒有誌氣,窮則思變,事則成焉,現在的很多孩子沒有吃過苦,尤其是現在城裏孩子,少了很多寶貴的互助、友愛、勤儉、吃苦、耐勞、憐愛等精神,希望通過真實再現那段曆史,能使後人知道現在的生活來之不易,要居安思危,發揚前人吃苦耐勞、窮則思變精神,少走甚至不再走彎路,讓我們的生活世代美好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