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古代吃貨的舌尖名利場(1 / 3)

古代吃貨的舌尖名利場

封麵

作者:傅思鴻

經過了宋朝開發長江流域和蒙古入侵帶來的飲食交流,明、清兩代是烹飪技術突飛猛進、食物種類極大豐富的時期,到了清朝的康乾時期,一個大吃貨時代就此展開。

這期間一批吃貨們粉墨登場,最有聲望的,莫過於清朝的李漁、金聖歎和袁枚。

這三位大吃貨都站在了偉大時代的肩膀之上。相比之下,之前作古的那些前輩,都還苦苦掙紮於最基本的一些原則上,食材也要少得多,辣椒、紅薯、花生、玉米、南瓜等食物還在遙遠的美洲野蠻生長,哥倫布還沒有發現它們,而它們更沒有傳入中國。

宋朝之前的吃貨基本上的本質工作都是官員,他們的食譜大多是被作為勸農攻略和科學筆記記錄下來的。

北魏的賈思勰是一位太守,大概相當於今天的市長,在曆史教科書當中被描繪為一位“農學家”,如果以今天的標準來看,賈市長是一位了不起的吃貨—《齊民要術》共92篇 ,其中涉及飲食烹任的內容占25篇,包括造曲、釀酒、製鹽、做醬、造醋、做豆豉、做齏、做魚鮓、做脯臘、做乳酪和點心,提到的食品、菜點品種約達三百種。

賈思勰對黴菌在發酵中的用途有詳盡的描寫,此外還提到了醬、醃、糟、醉、蒸、煮、煎、炸、炙、燴、溜。尤其是他第一次提到了炒這種烹飪方式,這是一大進步—在孔夫子的時代,蒸肉醬和幹肉可能就是舌尖上的魯國全部。

宋朝的“科普作家”沈括那本無所不包的《夢溪筆談》當中曾經提到不少關於食材和烹飪的記錄,比如“今京師大屠善熟彘者,鉤懸而煮,不使著釜底,亦古人遺意也”,說的是善於烹飪豬肉的屠夫一般都會把肉掛起來,不讓它沉在鍋底。

還有如何製造優良品種的法子。沈括提到福建地區的荔枝,核有小得像丁香荔的,肉多而甘甜,當地人也能種植這種荔枝。其辦法是拿普通的荔枝樹,把它的老本和主根取下來,用火將其烤得焦糊糊的,再栽到地裏去,並用大石頭壓住根。他用閹割家畜之後家畜就拚命長肉來做類比。

沈括是全才,一度擔任過三司使這樣的職位,類似於中央財政領導小組副組長,但在政治上的品德卻不太好。雖然時不時做一些類似於“背後捅盟友一刀”的事,不過他仍在博學上讓大家服氣。現在看來,沈括離吃貨還很遠,在他收集的資料中,農學部分仍在跟栽培和原材料處理環節鏖戰,大概相當於中央七套《致富經》一類的定位。

明朝時,大量在美洲發現的作物傳入中國,食材豐富了,城市生活也更加繁榮。吃貨們主要隱藏在小說家領域,這些人受過教育,出書又能從出版商那裏得到一些收入(有的人自己就印書),對美食非常關注。

明朝的小說作者都是一些接地氣的人,尤其是作品被魯迅先生歸為“世情小說”的那一類。這類小說往往以識字的市民階層和底層讀書人為讀者,作者也往往是受過教育,日子過得不差、吃過見過的大吃貨。在小說當中,他們記錄下來了不少好菜譜:

《金瓶梅》當中提到燒豬頭:“(蕙蓮)走到大廚灶裏,舀了一鍋水,把那豬首、蹄子剃到幹淨。隻用的一根長柴禾安在灶內,用一大碗油醬,並茴香大料,拌的停當,上下錫古子扣定,那消一個時辰,把個豬頭燒的皮脫肉化,香噴噴五味俱全。”可見作者是真的做過菜的,調料和火候都寫清了—2個小時燉爛。

《醒世姻緣傳》提到的是家常小菜,說的是狄員外想雇一個做飯的丫頭,於是“叫人拾的火燒,買的豆腐合熟肉,黃芽白菜。那丫頭沒等分付,進到廚房,卷起胳膊,刷了吊鍋,偵上豆腐合黃芽白菜,切切那肉,共盛了六塾淺,兩盤火燒,搬到廚房炕矮桌上與眾人吃;又盛了一塾淺豆腐,一塾淺黃芽菜,一碟子四個火燒,端到上房與狄員外狄希陳吃。”

此外《三言二拍》當中還提到了許多當年的特產,比如洞庭山的橘子,販運到波斯後熟得通紅,販運者一下子就發了大財。這些寫書的吃貨們通過筆下的人物之口,把各種美食通過成熟的雕版印刷術送到了全國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