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華潤的特殊時刻
商業
作者:徐臻 韓紫嬋 整理
華潤集團董事長、黨委書記宋林接受調查的消息被證實後,華潤集團位於北京的辦公地點很快迎來了爭相探訪的媒體。4月18日上午,華潤大廈一層大廳的電子公告牌上,滾動播放著宋林被查的消息,卻鮮有員工在前麵駐足。
大樓6層與27層分別是華潤電力和集團總部駐京辦公室。兩處辦公地點的樓道空蕩蕩,隻有少數員工上班。在前台,有人告訴記者,領導都去深圳開會了,隻留後勤人員值守。集團宣傳部門對這位昔日董事長落馬一事的口徑是:“這是宋總自己的事,不會影響企業正常的生產經營。”
近30年前,宋林以實習生身份進入華潤,到其掌舵之時,憑借他的強力資本運營,華潤已經構建起橫跨消費品、電力、地產、醫藥、水泥、燃氣、金融7大戰略產業,涉及2300多家企業、19個一級利潤中心、11家上市公司、42萬員工的“華潤帝國”。2013年,華潤集團位列世界500強第187位,總資產11337億港元。
針對宋林的舉報接二連三將華潤推向風口浪尖。在近80年曆史中,這家擁有紅色背景的龐大央企,從未如此高調地曝光在公眾視野。
近30年前,宋林以實習生身份進入華潤,他憑借強力資本運營,將華潤構建成為一個強大的“帝國”。
和大多數央企不同,華潤集團的總部不在北京,而是在香港。香港灣仔港灣道26號的華潤大廈背靠大鵬展翅狀的香港會議展覽中心,並不起眼。
華潤在港業務不足5%,卻堅持將總部留在香港,是因其前身“聯和行”於1938年在香港成立。“聯和行”曾接受和保管各界抗日捐款和物資,也為抗日根據地采購軍需物資及藥品,奠定了其顯赫的紅色身份。1948年,華潤改名,“華”代表中國,“潤”取自毛澤東的字“潤之”。
直到上世紀80年代中期,華潤一直是中國進出口貿易公司在港澳及東南亞的總代理。正是通過香港這扇大門,中國打開了通向西方國家的貿易通道。改革開放後,華潤逐漸喪失“總代理”的特殊地位,開始嚐試實業投資,涉足零售、房地產、電力、基礎設施等領域,代理貿易也轉向自營貿易。
宋林在1983年進入華潤,從一個扛著測量儀測油庫的實習生開始,先後供職華潤集團資產管理、石油化工、電力和半導體等部門。
1992年,華潤集團注資上市公司永達利,更名華潤創業,成為華潤係第一家上市公司,開創了中資企業進軍資本市場的先河。在資本市場上的長袖善舞,讓華潤進入發展快車道,也讓它成為一個無所不包的企業,光是戰略板塊就包括消費品、電力、地產、水泥、燃氣、醫藥以及金融。
宋林的人生轉折年是2001年。當時華潤創業股價持續低迷,市場批判不斷。11月,宋林被任命為華潤創業副主席兼董事總經理,作為時任華潤集團總經理寧高寧的助手謀劃華潤創業的新發展模式。
一年後,2002年,華潤收購萬佳百貨(現並入華潤萬家),宋林同時被委任董事長一職。任命書下發之日,正是宋林父親下葬的當天。宋家族人說,宋父一直希望宋林能進入仕途,當個大官。
此後,宋林在華潤係香港5家上市公司中執掌過4家的帥印,並於 2004年接替寧高寧擔任華潤集團總經理。2008年5月起,年僅46歲的宋林擔任華潤集團董事長。
對宋林,華潤集團前任掌舵者陳新華曾公開表露自己的欣賞,認為他“與寧高寧一樣能幹,一樣有強烈的主人翁態度”,“思考敏捷、工作勤奮、做事有激情,他的學習能力和專業知識水平都給我留下了好印象”。
而被媒體廣泛引用的另一事件更能體現宋林的性格。2005年,已是華潤集團總經理的宋林回想早年為開拓業務,駕車在新界左兜右轉的情景。他說,當時駕車在元朗和上水奔波,與原居民討價還價,還要應付黑社會。香港黑社會很凶悍,有一次談判中,雙方以互扔瓶子告終。
外資基金經理也欣賞宋林。有基金經理表示,宋林喜歡在投資者會議上用流利的英語和大家交流,也清楚地知道投資者需要什麼,所以大家普遍對他印象頗佳。有香港記者稱,香港的中資企業負責人通常不喜歡見記者和投資者,但宋林不一樣,除了喜歡在記者會及投資者會議上親自回答問題外,還很喜歡與記者接觸,他經常在會後留下,以略帶普通話口音的廣東話與女記者閑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