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誌敬本也打算隨軍一同前往,因為他一想到之前不管是自己的全真同門,還是江湖上的同道,都對自己與蒙古人言和的提議不屑一顧,言談舉止間甚至多有輕蔑不恭之意,心中便十分氣惱。他這個人,胸襟向來十分狹小,此時既受此辱,又如何肯輕易地善罷甘休?更何況,他現在叛教離山,與全真同門已是徹底撕破了臉皮,於是便想借著蒙古大軍攻山之勢,以勝利者的姿態重入重陽宮。
蒙古兵軍械精良,訓練有素,遠非全真教糾集一幫烏合之眾便能力敵的,雙方一旦交手,勝負根本沒什麼懸念。對於這一點,趙誌敬十分地有信心。而到了那個時候,李誌常、王誌坦以及餘敬敏這些人必然已成蒙古人的階下之囚,再無任何反抗之力。屆時,待局麵大定後,自己便能越眾而出,好好地將這些人折辱一番,讓他們也嚐一嚐自己先前受過的諸般委屈。一想到這裏,趙誌敬便覺胸中一陣暢快。
不過他想歸想,這些事的決定權,卻還是在阿術手中,而阿術對趙誌敬,始終還是難以放下心來。
他雖然對於同為漢人的蕭遙十分信服,可對於趙誌敬這個人,卻是一點好感也沒有。草原上的蒙古人,生性十分豁達,遇事往往都是直來直往,就算是在爭權奪勢間玩一些陰謀詭計,其目的也是僅限於此,事後得手,不僅絕不會刻意想要去將對手羞辱一番,反而多半會好生安葬,厚待遺眷。但在酒宴之上,阿術卻從趙誌敬的話裏話外,聽出了一些他對前些日子還曾並肩作戰的全真同門的怨恨。這一點若換做旁人來看,即便之前對於趙誌敬突然投誠仍舊心存疑慮,但察覺至此,卻也能安下心來了,可阿術並不這樣想。
在他看來,趙誌敬雖是死心塌地地投靠己方,但其動機卻仍值得商榷,因為一來,全真教不是什麼窮凶極惡的邪魔外道,叛教無關氣節大義,二來,他本就身為第三代弟子中的佼佼者,在教內的地位已不算低,此又無關會受到什麼不公正的對待。僅憑這兩點便可足以斷定,趙誌敬選擇叛教之舉,純粹是因為他個人心中的小算盤了。而既然如此,那麼這個人,便值得阿術謹慎地去對待了。
此時,蕭遙已離開軍中,而阿術既為先鋒,巴通等人對他又頗為擁護,一概軍務要事皆由他代決,上下關係十分緊密,這就等於阿術手握兵權,軍中這五萬兵馬,此時已是盡歸他統轄。而擔此重任,他便不得不多考慮一些事情,比如先前趙誌敬既無足夠的動機,卻仍選擇在全真教最困難的時候,不顧昔日同門之誼,在背後狠狠地捅上一刀,現在留此人在身邊,究竟該如何安置才合適。
然而思及此處,阿術卻頗有些為難。畢竟,趙誌敬是蕭遙直接安排過來的一個棋子,自己若是一個處理不當,就算最終結果仍是十分圓滿,但其中的過程,日後卻可能會因種種原因,而讓蕭遙這位真正的主帥和掌局者心生不滿。想到這裏,阿術略一思忖,心中便暗道:“與其帶著趙誌敬,讓他與我隨軍一同前往終南山,而我還要費心提防,倒不如直接讓他待在大營之中,讓巴通好生看管,碰到用得著的地方,我再來問他。如此一來,既不會失了禮數,又是人盡其才,蕭將軍如若問起,也不會節外生枝,這倒是一個穩妥的萬全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