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五章 四分五裂(二十五)覆滅(上)(1 / 2)

魯有腳年老多智,對於此時出現的這種亂局,先前當他甫一聽聞趙誌敬突然帶人私自下山的消息後,隻是心念微轉間,便已料到了此節,至於其中盤根錯節之處,更是一眼便明,因此對於過三拳如此反應,其實他心中早就有所準備。但他畢竟是丐幫弟子,代表的也是丐幫的利益,雖說他有心相助,可思及全真教現在正值多事之秋,情況之複雜也是遠超先前,若是丐幫選擇繼續趟這趟渾水,那結果究竟是好還是壞,當真殊不可料。想到這裏,便是如魯有腳這等江湖上的仁義之士,也不由得有些猶豫了起來,隻得站在原地一言不發。

其實在場的這些幫主、掌門,隨便哪一個人,拔下根眼睫毛來都是空的,大家對於趙誌敬先前在全真教中所處的境地,更是看在眼裏、記在心中。有此一節在先,再聯係他私自下山的行為,其目的簡直是司馬昭之心,不言自明,此刻如此局勢,又怎麼可能看不明白?而且,在此時這般敏感的時刻,所有人的一言一行,都將直接代表著各方的態度。

不提之前各家都存著的小心思,隻說此時若是還想與全真教同舟共濟,繼續一同抵禦蒙古軍隊的話,那他們便隻會順著全真教的語調,說些穩定軍心的吉言,而若是想明哲保身,亦或靜觀其變,那就是像魯有腳一般,靜靜地當一個看客。至於如過三拳這般直揭其短,甚至還帶著些挑釁意味的話語,他們就算在心中呐喊得再大聲,可在沒有真正拿定主意之前,也是絕不會說出來的。而由此反觀,過三拳現在當眾說出了如此一番話,那他的態度自然也是顯而易見了。

這一趟全真之行,過三拳本是誌得意滿地前來,想要賺個盆滿缽滿的。在他眼中,全真教就像是一座搖搖欲墜的金山,縱然以前頂天立地,可望而不可及,但現在風雲變,世事轉,不管曾經多麼輝煌,如今也是到了崩塌碎裂的一天,而自己,則未嚐沒有機會,借著這亂世分得一杯羹。

能在紛亂的江湖中占得一席容身之地,過三拳自然有其過人之處,比如此時對這一機遇的把握,便不可謂不巧,也不可謂不精明,但有一個道理他卻不明白,自古以來,風險與機遇都是並存的。

先前,他隻想到隻要中原各幫派齊心一致,共拒蒙古軍隊,自己就必然能從這亂局之中,攬得一些好處。就算退一步來講,即便自己到頭來白忙一場,任何實惠都沒有撈到手,但那時蒙古敗退,無論是江湖還是朝廷,日後隻要提起此事,那他過三拳的名字,又怎能被忽略了?江湖中人自古不重性命重聲名,如郭靖義守襄陽之舉,武林中人每言及此,無不交口稱讚,心服口服。過三拳耳融目染,對這份影響力和號召力自然是又敬又羨。而如今,同樣的機會就在眼前,隻要打退了蒙古韃子,這份美名,又怎能少得了他的份兒?有道是人的名,樹的影,在江湖之中,相較於金銀或地盤這些身外之物,名聲其實是更為重要的。

可惜過三拳思慮雖精,盤算地也十分得當,但他這個人,本性終究十分自私,根本不是一塊做大事的材料。與蒙古軍隊第一戰時,由於各幫派都是心懷鬼胎,不全力以赴,不僅導致全真教損失慘重,且先敗一陣,以致士氣十分低落。而早在那時,初見戰爭之殘酷的過三拳便已萌生了退意,隻因群情相迫,加之心存僥幸,才決定繼續留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