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優化競賽三階段 ,讓體育課“活”而不“亂”(1 / 1)

優化競賽三階段 ,讓體育課“活”而不“亂”

教學長廊

作者:周潔瓊

競賽法在體育課教學中是一種常用的教學方法,運動競賽是體育課的魅力所在,體育教學離不開運動競賽。但如果運用不當,可能會適得其反,起不到應有的效果,甚至出現安全隱患。體育課上我們要對競賽法進行合理優化,達到練中有樂、樂中有趣的同時避免安全事故的發生。

一、 賽前預防

1.熟教材,重預設

教師課前要認真備課,充分做好預設。比賽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在製定課時計劃時,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和學生的年齡特征、學生對技術動作的掌握情況以及教學條件、教學任務等方麵全盤考慮,以決定競賽法是否可以運用。如,低年級學生不易進行強度過大的力量性比賽;“有練有賽、先練後賽”,新授課不宜采用比賽法, 否則容易影響學生完成動作的質量。比賽前教師還要提前做好排查工作,如,場地器材是否符合比賽要求,學生是否穿運動服、運動鞋;學生的健康狀況能否參與比賽等。

2. 定規則,重執行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賽前教師和學生要共同協商製定比賽方法和規則。規則要清晰、具體,並嚴格執行,違反規則的則扣分,情節嚴重者退出比賽。如,在進行折返跑接力時,有的同學起跑超線,有的同學提前跑出,還有的同學未到達終點便折回。教師可以製定規則,並安排學生監督、執行。如,1.起跑時腳不允許超線,到達終點手要觸線,不按要求者扣一分。2.交接時與下個同學擊掌,不按要求者扣一分。3、擾亂比賽秩序者,退出比賽。

3. 抓熱身,重教育

準備活動是在進行訓練前為克服內髒器官生理惰性,縮短進入工作狀態和預防運動損傷的有目的的身體練習。賽前準備活動,特別是專項性熱身活動,可以避免學生受傷,提高運動成績。籃球比賽中,膝關節、踝關節、腕關節等部位容易損傷,所以賽前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相關部位的準備活動。同時,教師要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教育學生正確認識輸贏的關係,了解比賽的作用與價值,通過比賽能夠了解自己的水平和同伴之間的差距,強化自己的技術動作,促使自己不斷進步。比賽中要做到“友誼第一 ,比賽第二”,勝不驕,保持正常心態麵對競賽結果。

二、賽中調控

1.合理分組

既然是比賽,就會有輸與贏的比較。教學比賽要根據學生體質、技術等情況合理分組,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分組不當容易挫傷部分學生的練習積極性,所以競賽分組時,教師應盡量使各組人員搭配合理,實力相當,從而使每個小組的學生都充滿對勝利的渴望,都有機會享受成功的喜悅。對體質較差的學生,教師要多鼓勵,多關注,鼓勵他們積極參與;對不能參與比賽的同學,教師可以安排布置場地器材、做裁判等,讓他們感受集體的溫暖。

2.靈活調整

比賽中,情況變化無常,有些是無法預料的,若發現有危險隱患或者異常現象時教師要及時調整,通過降低難度、改變得分規則等,提高安全度。如當學生因過度興奮而導致體力消耗過大,易發生傷害事故時,應降低比賽難度或終止比賽。如,籃球比賽對學生體力要求較大,可以將籃球比賽場地縮小為半場。男女生一起進行快速跑教學時,由於女生的速度、力量等相對較差,課堂上可采用女生跑60米、男生70米的接力賽形式進行教學,這樣女生會放下畏懼,放鬆心態,奮勇拚搏;男生也會團結合作,和女生一較高低。

3.心理調控

在好勝心的驅使下,大多數的學生會興奮地投入比賽,甚至會出現高漲練習情緒,如果教師不能及時地引導學生調控心理活動,很容易使學生出現與比賽要求不相符合的過激行為。教師在比賽中還要注意掌握、觀察學生的情緒變化。注意調節學生的心理活動,使情緒狀態符合比賽的需要。如,在比賽時學生出現一係列不良品質:不守規則,隻顧個人的表現;通過投機取巧來取得比賽的勝利;在比賽失利時會垂頭喪氣,說粗話等,教師要隨時抓住時機,及時進行批評教育。培養學生不怕挫折,團結友愛、互幫互助的集體主義精神。

三、賽後總結

比賽後教師要及時總結,讓學生通過比賽,取長補短,不斷進步。對課上表現優秀者進行表揚,對暫時失利的同學進行鼓勵。教師要教育學生,比賽隻是一種手段,我們要做到“勝不驕,敗不餒”,團結合作,奮勇拚搏,為健康打下堅實的基礎。課後教師要及時反思,對課上教學比賽情況作一個實事求是的總結,積累豐富的實踐經驗,為下一次課或比賽提供指導。成功的教學比賽,不但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師生關係的融洽,還可以無形中提高學生的運動水平,促進學生良好品質的形成。

(江蘇省常州市新北區實驗中學 21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