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體育教師在教學中利用比賽案例的剖析(1 / 2)

體育教師在教學中利用比賽案例的剖析

教學長廊

作者:張炳川

比賽因其趣味性強、競爭激烈,學生參與積極性高等特點,被廣泛應用於體育教學中,如果運用合理,能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促進運動技術、技能的運用和形成,增加課的練習密度和運動強度,提高課的效率;如果運用不當,把握不好比賽的規則和方法,會導致學生為比賽而比賽,忽視運動技術,破壞技術動作,使比賽與教學脫節,影響學習目標的達成。筆者通過對四個比賽案例剖析,探討體育教師在教學中利用比賽的方法,達到讓比賽服務於教學的目的。

一、因勢利導法

“小學四年級前滾翻的5—4課時,前滾翻技術練習後,筆者設計了一個比賽,學生先做一個前滾翻後接加速跑20米繞過一個標誌物跑回和第二名學生擊掌,以接力方式看哪組學生最先完成,一時間,練習場地沸騰了,學生興致很高,但筆者發現很多學生追求速度,前滾翻草草完成,動作變形,並且不少學生前滾翻接加速跑動作不連貫,甚至有摔倒的,筆者一時感到很茫然。”在案例中教師出現茫然很正常,在這種情形下,教師順應學生的好奇心,滿足他們求知欲,不要立即製止比賽進行,也不要去強調前滾翻的動作變形,不要顧及摔倒學生而停止比賽,而是讓學生在比賽中去發現問題,然後教師因勢利導對課堂中比賽出現的問題進行分析、指導和點撥,保證課堂教學高效進行。教師提供的遊戲方法:各隊站在起跑線後,采用站立式起跑,鳴出發信號後開始計時,各隊排頭的同學迅速做一個前滾翻後接加速跑20米繞過一個標誌物跑回和第二名學生擊掌,以此類推,最後一名同學超越終點結束計時,哪組耗時最短,哪組勝利。

二、趁熱加工法

“水平四,初三年級雙手頭上前拋實心球的4—3課時,學生練習一段時間後,積極性不高,筆者就采用個人比遠的方法進行練習,以鞏固提高學生對雙手頭上前拋實心球技能的掌握,學生聽後興致勃勃,一開始還有序地進行著,但是練習一會兒後,筆者看到一些男生為了求遠,投擲實心球用單手拋、側拋等方法,學習的動作技術完全拋於腦後了。投擲練習采用長時間單調、機械重複的方法,學生肯定會感到枯燥、乏味、情緒低落,如果教師根據學生好勝心強的心理特點,趁熱打鐵,采用遊戲和比賽的方法效果更好。 教師提供的參考遊戲:如在場地上畫一條起擲線,線前3、4、5、6、7、8米處分別畫6條平行線,規定擲過3米線者得一分、4米2分,依次類推,讓學生發揮全力向遠處擲出,積分多者為勝。

三、共同探討法

一位教師首次引用球類項目三門球進課堂,學生對球類新穎項目非常感興趣,開始部分師生互動非常好,可是到了準備部分,教師選用“趕豬崽”遊戲作為遊戲環節,每組規定用兩個三門球(一個為棍棒,一個為小豬)完成,教學中選擇遊戲與教材內容不符,學生嚐試不到比賽的氣氛,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不高。案例中教師肯定知道自己用了一個錯誤的遊戲,這時不要驚慌,可以靈機一動對全班學生說:“現在我要考考同學們,你們為什麼不喜歡這個遊戲,但是老師還是選擇,你們想老師這個遊戲究竟錯在哪裏呢?”全班學生都說,沒有在球場上進行激烈的比賽。”回答非常好!現在就跟老師一起去嚐試,一起去探討三門球帶來的樂趣。教師提供參考遊戲:把遊戲者分成人數相等的甲乙兩隊,如以男隊為例,上場隊員女隊員1名、男隊員5名,共6名,女隊員手持竹筐站在指定同心圓內(所謂公主圈),女隊員不準踏出公主圈區域。遊戲開始,裁判員手持三門球(所謂蔑雞蛋)在中線組織甲乙兩隊跳球,當三門球拋向空中後,雙方隊員奮力爭搶三門球後,迅速將球傳遞給前場同伴,並合理運用掩護、假動作和奔跑等方法將球投向本方公主圈區域,女隊員果斷用竹筐接住本隊四麵八方的投擲球,另一方則積極攔截、追趕、摟抱和搶斷等方法阻止對方進攻。至於規則裁判員可參考籃球、橄欖球、手球等球類項目的規則進行全場操控,在規定時間內,公主圈內接住投擲球的多少來定輸贏,以得分多的隊為勝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