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目標引領內容”理念下體育教學實踐應作的變革和需防止的誤區(1 / 2)

“目標引領內容”理念下體育教學實踐應作的變革和需防止的誤區

教改前沿

作者:張燕

摘 要:通過實踐研究法、文獻資料法,探索體育與健康新課標中“目標引領內容”的相關理論,試圖找出其內在的價值和相互的關係,並以此價值來有效指導體育教學實踐,防止在實踐中產生的一些誤區和錯誤的做法,並在實踐中加以總結和提煉,期望能給一線體育教學帶來些許幫助和借鑒。

關鍵詞:目標引領內容;體育教學實踐;變革;誤區

中圖分類號:G807.2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4.02.010

1 前言

從課程標準的實驗版到新版《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頒布已有不少年頭,課標的實驗版和正式版都將課程四維目標放在了至關重要的位置,是體育與健康課程的核心所在,並依此選擇和製定課程內容,這充分表明新課程強調“目標至上、引領內容”的基本理念。但在實際的體育教學實踐中,卻大量存在著先選好教材,再依據教材的內在價值來製定教學目標,這就本末倒置了。

在大部分學校、體育教研組、教師個人的年度、學期教學計劃中,雖然有年度和學期的總目標,但沒有很好地將其分配在每一單元中,也就成了擺設;甚至是在課時教案中,也沒有很好地體現出課時目標和內容方法的內在關係。當然,也有部分老師由於理解的偏差,對目標引領內容的認識產生了一定的誤區。為此,正確理解“目標引領內容”的含義和價值,以此來指導教學實踐的意義重大,本文嚐試結合教學實際,闡述目標引領內容理念下的教學實踐的變革,期望給一線體育教學帶來一絲借鑒和幫助。

2 “目標引領內容”背景下,體育教學實踐應作的變革

2.1 教案表述的改變,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

在實際教學中,經常會出現這樣一個現象,一節課上,由於學生之間的差異性,導致一部分學生很難掌握所學的內容,而另一部分學生卻不滿足於現有層次的內容,這就導致了“吃不飽和吃不了”的現象。例如,在一節小學“雙腳交替跳繩”課中,15%的學生已經熟練掌握該項技能,10%的學生通過學習也很難掌握,其餘75%的通過學習後能基本掌握。按照傳統教案的做法,先是選定好跳繩教材後,再製定好目標,並選擇分解、誘導等方法進行統一教學,這一做法的結果表明,雖然“90%的學生掌握技能”的目標達成了,但事實上隻有75%的學生受益,其餘的肯定是吃不飽、吃不了,也就體現不出教育是麵向每一個學生,使每一名學生受益的初衷。為此,筆者建議對教案的表述作相應調整。內容和目標的隻是在順序上有了變化,但意義卻有著很大的區別,教案2是先有目標,就可以對照目標,再來合理地針對上課內容選擇適合不同學生的難度需求,使每個學生都能“吃得好”,如,一部分學生早已對兩腳交替跳繩很熟練,那麼在學習中,就可以適當拓展,進行難度更大的各種花樣跳繩,以滿足他們的需求和促進個性能力的發展。

2.2 完善跟蹤評價,關注內容和目標的契合度

依據目標引領內容的理念,目標製定以後,便有針對性地選擇相應的內容,有步驟、有計劃地進行教學,但到此步驟,很多老師就戛然而止,認為已經很好地貫徹實施了“目標引領內容”理念。但試問學生在學習選定的內容後有了進步嗎?學習後對教學目標的達成度高嗎?卻沒有一個科學、合理、可操作的評價體係,甚至有的老師認為把內容教完了就是實現了目標,實則不然。為此,筆者主張建立可操作、可反饋的評價方式,以讓廣大教師能清晰地看到目標的達成度和選定的內容對目標的貢獻度。通過四個評價維度的操作,讓教師明確該項內容對學生能力、情意、思維是否具有促進作用,學生學習後是否能夠很好地達成預定目標,給了一個清晰可觀測的數據評定,這樣,便能很好反饋出內容選定的科學性、合理性、有效性,以便更好地促進學生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