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災後重建區構建少數民族特色體育休閑產業圈
問題探討
作者:陳文剛
摘 要:運用文獻資料法、調查法、比較法分析四川省災後重建區少數民族地區現有良好的特色體育休閑旅遊環境, 如果合理加以發展利用,形成體育特色休閑產業圈。能使這些地區開放繁榮、民族團結一致、改善投資的環境, 促進外地遊客消費、繁榮我國民族文化,人們更加富裕、身心更加健康,在災後重建區重建中發揮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四川省災後重建區;構建少數民族特色;體育休閑產業圈
中圖分類號:G81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4.02.024
這幾年,四川汶川和雅安連續特大地震,災難波及麵廣,群眾生命財產損失非常嚴重,四川人民在全國人民的共同幫助下堅強渡過了災難。但災後重建區的重建更是一場巨大的工程,包括群眾的身心和產業重建。四川省受災區居民大部分為彝族、藏族、羌族、回族等少數民族,在災後重建區構建少數民族特色體育休閑產業圈能撫慰災區人民心靈和重振經濟、保護民族文化等方麵有非常重要的意義[1]。
1 四川省災後重建區特色體育休閑運動的形式和發展現狀
1.1 開展休閑運動的形式多種多樣
四川省少數民族地區地理和經濟環境多種多樣,從事農耕和畜牧、狩獵等成為他們主要的收入來源。開展的休閑運動也各不相同,遊牧民族運動與馬上項目相關,而農民運動則與田間作業相關。四川省災後重建區特色體育休閑運動的形式主要有摔跤、賽馬、拔河、磨兒秋、蕩秋千、射箭、跳繩、北川推杆、武術、騎射、鍋莊等,這是我國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和少數民族日常生活和生產方式緊密相關[2]。
1.2 開展休閑運動情況
以前四川少數民族地區會經常組織大部分群眾參加帶有當地民族特色的休閑運動,群眾不僅能愉悅身心而且還能很好地鍛煉身體。科技和經濟的發展促使這些地方群眾的生產和生活方式發生了根本的改變,與之相關的休閑運動慢慢地淡出人們的生活。人們僅僅為了熱愛民族文化而參與和觀看這些休閑運動,愉悅身心的目的更強了。災後重建區的當地政府為了使災民勇敢地麵對困難,減輕他們的心理負擔,專門組織其參與休閑運動,但相對還是開展較少。
2 四川省災後重建區特色體育休閑運動的作用
2.1 發展經濟,重建產業
四川汶川和雅安地震受災地區基本為偏遠的山區少數民族居住地,以農業為主體和生態旅遊業為輔,慢慢成為他們的主要經濟收入來源。震後次生的災害毀壞了大部分農田和土地,破壞的水電和工業短期內不能恢複和發揮作用,道路環境受損也使旅遊業受到了重創。旅遊基礎設施和城市的重建必須同時進行,重點規劃投資,這樣旅遊業就會迅速成為第一產業發展,起主導的作用。
這幾年,四川旅遊業以文化為主題的產業型發展迅速,是旅遊業的重頭戲。旅遊景點開發地方民族傳統休閑運動項目為遊客表演還可轉化為旅遊商品出售,遊客延長旅遊時間增加消費,刺激旅遊地經濟發展和形象的提升。如內蒙古自治區騎馬、射箭、摔跤等民族體育休閑運動項目和青海省西寧市寧湖民族體育休閑運動文化旅遊園都促進了當地旅遊業的極大發展[3]。四川省災後重建區具有民族特色文化資源,重建和合理地利用可以促進當地的旅遊業快速發展。把少數民族特色休閑運動項目與旅遊業聯合起來發展形成產業圈,可以更好地促進四川地震區旅遊經濟發展和群眾就業,甚至主導帶動西部整體經濟的發展。
2.2 康複受損的身心
災後重建區的重建包括恢複發展經濟和康複群眾身心健康。很多群眾的親人在地震中受傷瞬間離去,很多血腥場麵讓他們的身體和心理都受到了不小的創傷,精神會比較焦慮、恐懼和抑鬱,行為會出現一些不同程度的問題。必須進行科學合理的康複治療,使這些幸存者健康幸福地生活。
研究表明,運動會使腎上腺素受體敏感性減弱,使血壓和心率明顯降低,從而減輕特定應激源影響生理。災區少數民族群眾較喜歡幾人一組,伴隨令人興奮的號子和悠揚的小調,參與節奏較慢的特色休閑運動,傳承民族文化的同時也具有娛樂健身性,人們之間通過交流溝通,把災難中的不幸相互訴說,暢談以前的美好時光,對未來充滿希望,趕走由於地震災害帶來的陰霾,康複身心。
2.3 保護民族文化遺產
四川省境內的各個少數民族大部分以雜居形式聚居,特色休閑運動發展得相當好,有著當地明顯的民族文化特征,如藏族的轉山節和藏羌鍋莊都成為當地節日的重要內容。這些民族特色休閑運動項目和人們生產、生活方式息息相關,反應出當地少數民族樸實勇敢的精神。地震後這些民族休閑運動文化受到了嚴重破壞,我國政府和國家領導人非常重視,表態堅決要保護國家這些民族古老文化遺產。災區人民應利用好自身自然優勢和特色民族文化優勢,大力發展民族特色休閑運動,傳承和發展少數特色民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