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體育電影與高校體育影視教學研究(1 / 3)

中國體育電影與高校體育影視教學研究

體育文化

作者:屈雯喆

摘 要:從體育電影如何更好地配合高校體育教學這一觀點出發,研究分析中國體育電影發展現狀和存在的問題,探討未來中國體育電影的發展與高校體育影視教學之間的聯係,為中國體育電影未來更好地發展提供建議和理論參考。

關鍵詞:體育電影;高校體育;影視教學

中圖分類號:G80-05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4.02.027

1.前言

高校體育教學手段的改革和創新一直是大家所關注的話題。而體育電影以超脫的藝術表現形式,集中表現了體育運動中所蘊含的勇敢、機敏、忠誠、正義和英雄主義等文化特質,以及對人所表達出的友愛、溫情等優秀品質的讚賞[1]。同時,體育電影還能通過對體育價值的準確把握,激發人類天性,從而正確引導人們的基本價值觀,使其形成固定的體育價值傾向。正因如此,在目前的高校體育教學改革討論中,體育影視教學方法得到廣泛追捧,然而介於這一教學方法的提出和運用也無疑是對中國體育電影的發展和創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國體育電影今後如何發展才能更好地服務於高校體育教學也成了我們關注和需要討論的問題。

2.中國體育電影曆史發展回顧

我國的體育電影,最早可追溯到上個世紀的1918年[2]。從1918年至今,我國共拍攝了六百餘部體育題材的影片。從20世紀30年代的《體育皇後》到如今,中國的體育電影從無到有,從邊緣到主流,一路蹣跚走來,雖坎坷不易,卻是一步一個腳印,見證了中國體育事業與文化的大步跨越[3]。

從20世紀30年代出品的《一腳踢出去》、《體育皇後》等故事題材可以看出,這一時期的體育電影體現了人們對國家長期以來處於貧弱挨打的局麵有著深刻的認識,影片中的“體育異化”事件背後所透露出的是對國家危難的擔憂,和對“體育救國”思想的共識與關注。

建國後的17年間,我國共拍攝了10部體育題材電影。在這段被稱為“十七年”的特殊時期裏,在國家“鼓舞國民士氣、凝聚民族精神”等主導思想要求下,體育電影的題材創作充分響應了國家號召,影片大量地注入關於集體、民族和國家等“宏大”思想,從而使體育電影十分有效地傳播了關於“努力拚搏、維護民族尊嚴”等“宏大”的體育精神[4]。其中代表性影片有《女籃5號》、《冰上姐妹》、《大李、小李和老李》等,它們以宏大的敘事特征,深刻地表現了新中國建立以後,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情感所產生的巨大變化。影片主題既反映了運動員頑強拚搏精神的本質,還奠定了體育服務人民的思想,強調了體育“增強體質”的目的和任務,對當時中國體育的發展產生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並對體育思想發生了長期而深遠的影響。

20世紀70年代至20世紀末,是中國體育電影的黃金時期[5]。此時拍攝的體育電影有32部之多,其中代表性影片有《沙鷗》、《一盤沒有下完的棋》、《黑眼睛》等。其中《沙鷗》這部影片一度在國內觀眾中引起了強烈的反響。但是近年來拍攝的一些體育電影,如《跆拳道》、《女足9號》等影片,卻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影片題材創作和表達缺乏創新,電影主題文化的表現仍十分局限。隨著時代的變化和觀眾需求的改變,體育電影對觀眾的感染和振奮力似乎已不如從前。

21世紀,中國迎來了一個全球化的經濟、文化發展時代,在這個新的時代裏,中國體育電影在創作表達上也給予了新的演繹,出現了一些競技項目與中國功夫相結合的現代體育題材電影。具代表性的影片有《少林足球》、《大灌籃》等,這些影片最大的亮點,就是讓觀眾看到了球類競技與武術的相互融合。

《功夫》是近年來華語電影中非常少見的成熟之作。周星馳經過三年拍攝出品了武俠題材影片《功夫》,其喜劇風格更趨沉穩。影片動作、配樂、特技、布景,製作精良、創意迭出,是周星馳電影的一次升華和飛躍。從《功夫》中我們也可以看到,中國功夫是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精髓[6]。2006年由李連傑新拍的電影《霍元甲》,其在劇情上很明顯地分為了兩部分,前部分是年輕氣盛不懂得收斂鋒芒的霍元甲,隻為爭強好勝而與人打打殺殺,結果卻連累慈母幼女成為仇恨的犧牲品;後半部分是領悟武道精神後的霍元甲,真正明白到武術並不是為了戰勝別人,而是要戰勝自己,雖然死於擂台之上,卻留下精武精神流芳後世。這些武俠電影與以往突出的武俠的技術動作相比,更偏重了武術德、義的體現與人物情感的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