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2008年奧運會的舉辦,中國體育電影也相繼出現了一些精彩作品,這更加促進了奧林匹克精神文化的傳播。如,2007年的一部講述一個雙臂殘疾的女學生自強不息的真實事跡的影片《隱形的翅膀》,這部電影充分表現了殘疾人運動員獨特、豐富的內心世界,尤其是他們自強不息,頑強拚搏的精神,體現了奧林匹克精神的靈魂。而作為對曆史的“回溯”,影片《一個人的奧林匹克》中的劉長春,追求卓越和尊嚴的生命實踐,雖敗猶榮的精神輝煌之旅,也體現出了奧運會的宗旨以及現代人文精神[7]。
在此期間,以兒童為題材的奧運影片也層出不窮。如《跆拳道》、《亮亮的夢》、《夢之隊》、《閃光的羽毛》等,這些影片都表現了小運動員對體育的熱愛,以及對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期待。影片充滿陽光、純真和勵誌,並充分體現了少年兒童所必須麵對與經曆的,成功與失敗的“成長”過程。
3.中國體育電影發展與高校體育影視教學
3.1中國體育電影的發展是體育影視教學的基礎
中國體育電影所獲得的成績有目共睹,但近年來的體育電影卻仍然缺乏社會群眾以及在校大學生的認可,一度造成影片收視率和影響力均低的狀況,這直接削減了現代大學生對中國體育電影的觀賞熱情,從而也對高校體育影視教學的實施製造了嚴重的阻礙。其實,中國在體育影視方麵有豐富的資源。早在20世紀30年代,從孫瑜導演的第一部《體育皇後》開始,直到新中國成立之後,《女籃五號》、《水上春秋》、《一盤沒有下完的棋》、《沙鷗》、《少林寺》、《霍元甲》等諸多體育電影都曾在當時引起過巨大的反響。它們在提高大學生體育文化意識,培養運動員刻苦訓練,為國爭光等頑強意誌方麵都起著巨大的作用。因此,開發豐富的體育影視資源,是高校體育影視教學發展一個極為有利的條件[8]。
北京奧運會之後,中國元素擁有著巨大的市場價值,中國文化在世界得到了認同[9]。文化資源的重視與開發是我國體育真正走向世界強國的重要基礎,也是我們重拾民族文化信心的依仗[10]。在體育文化資源的開發上,中國可以借鑒國外,推出中國的優勢項目,並結合真實的人物進行傳記改編。比如,被譽為中國國球的乒乓球運動和一直引以為傲的運動項目體操;我國在奧運會上實現第一塊金牌的許海峰;國家優秀跳水隊員們的苦與樂;長跑教練員馬家軍的成功與失敗;鄧亞萍、桑蘭等優秀運動員的體育人生,以及近年來的劉翔所獲得的驕傲與傷痛背後的堅韌等等,這些豐富體育文化資源都足以傳遞中國體育電影的勵誌主題。但中國電影人對此並沒有進行合理的開發。此外,一個好的體育電影離不開體育本身與電影藝術的完美結合,體育電影通過展現比賽畫麵表現,使觀眾對該體育項目動作、場麵、過程等產生直觀的感受;通過情節敘述和人物的活動,傳播該體育項目的規則,價值、魅力等,這些都是加深大學生體育認識的關鍵因素。而中國目前體育電影的藝術表現形式過於單一,電影流程往往趨於舊的套路,沉悶的表現畫麵,固定的競賽場景、情節發展和結局,使觀眾對此難以產生興趣。而近些年來一些體育影片中過多的特技運用,又使影片中的體育缺乏了真實感與人性化,使人難以信服。因此,中國體育電影應在藝術與體育之間加強融合與創新,合理地開發利用體育電影文化資源,使其能夠豐富合理的運用於高校體育影視教學方法中,使中國體育電影的發展更具有教育意義。
3.2體育影視教學是中國體育電影的發展導向
隨著中國社會、經濟、文化的繁榮發展,體育電影對人們的意義日益得到凸顯,人們對體育電影有著不同於以往的社會心理和觀影需求。體育電影大多表現了主人公努力、堅持等勵誌性的性格,以及對所從事體育項目的熱愛、堅持等情感,並渲染主人公在參與體育運動中獲得的快樂和成長,如《大灌籃》、《少林足球》等。而作為大學生觀眾在觀看電影時會產生“移情作用”,會不自覺地把自己替代成為電影中的某個角色,以其中人物角色的情緒為自己的情緒,以其人物角色的價值觀為自己的價值觀[11]。因此,這些體育電影中表現的各種情感品質在移情作用之下也會影響到學生,使學生對該體育項目產生好感。
而大多數高校學生對體育產生興趣,並能夠親身參與到體育運動也是受了多重因素的影響,如空閑時間、場地和同伴激勵等。由此可見,體育電影作品質量對大學生體育意向的形成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好的體育電影能夠提高大學生對某一運動項目的認知度與好感度,展現該體育項目的魅力,從而激發其參與該體育項目的興趣。因此,優秀的體育電影對提高大學生體育意識,促進相關體育項目的開展具有良好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