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本感言及後記(1 / 3)

一本兩百七十餘萬字的的完本,於筆者而言,是開辟地頭一回。

之所以會有這部作品,其原因在於書荒、對南明史的閱讀和感悟以及一個作者的夢想。這個夢想,無疑是漫長的,從015年8月17日開始在RD文檔上打出第一個字開始,已經過去了兩年的時間,即便是從上傳開始,亦是有長達二十二個月的時間。

這段時間,熬夜是必不可少的,娛樂活動也是能免則免,社交活動亦是能推就推,一切空閑時間皆用於查找資料和寫作,疲憊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到了最後的一個月,思考和猶豫更多,碼字狀態下滑嚴重,請假就成了必然。

所幸的是,迄今為止,拙作曆經兩年的時間,也終於宣告完本。筆者踐行了初發表時的諾言,將故事完整的呈現出來,當寫下全書完的那三個字的時候,不由得長舒了一口大氣。

《永曆四年》這個故事,之所以會叫這個不太討喜的名字,其原因是在於永曆四年於故事發生的地區浙江而言是一個大年份。

這一年,浙江清軍展開了對浙東抗清勢力的全麵圍剿,其中最為重要的便是四明山明軍,而關鍵中的關鍵就是陳文起初效力的大蘭山明軍。

誠如簡介中所言的那般,滿清在剿滅四明山明軍之後,進行了血腥的洗山行動,為的就是剪除掉魯監國朝廷的行在舟山的這一犄角。曆史上,到了第二年,清軍在進攻舟山之前再度進行了一場洗山,確保了後路無憂才大舉進攻舟山。而舟山之戰的結局,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以及浙江大規模,有組織性的抗清運動的覆滅。

故事之中,陳文投奔大蘭山明軍,為的是前往福建的盤纏。後來決定留下改變這場悲劇,為此編練了一支仿照戚家軍式的規模部隊。但是努力的結果,卻是在內鬥之中未盡全功,四明山沒有逃過洗山的命運,陳文帶著部隊救出了上萬的百姓和大蘭山明軍的後勤機構,在一場殿後戰中戰勝了追擊而來的清軍。

這是第一卷的故事,也是整體的基調。因為南明這個時代就是內鬥頻仍,各路勢力,同勢力的各個派別花式互懟,最後便宜了我大清。一個核心男丁數量隻有不到六萬人的異族,在入關之初便占據了中國大半土地的情況下,還是花費了長達二十年的時間才勉強完成了初步的征服,這裏麵漢奸和內鬥狗們不可謂不是居功至偉。

正因為當時是一個這樣的環境,所以陳文這一路走來,排擠、內鬥、叛亂、叛逃、歧視和不信任,可謂是充斥其間。陳文每一都在為了未來而戰,但卻總有人在拖後腿。例如為當時不少讀者所詬病的曹從龍之亂,當時就有不少人在各種地方怒罵筆者虐主。

理解也好,不理解也罷。曆史上如李定國、鄭成功這樣的民族英雄,他們就是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之中,唯一的區別就是,陳文是穿越者,靠著近代化軍隊的蠻力實現了對曆史的改寫,而他們沒有成功,僅此而已。

陳文改寫曆史的力量來自於製度的變革和軍事的強大,故事亦是以自戚繼光的兵法推演近代軍隊作為其中的一條主線。陳文經過了鴛鴦陣、長槍陣、空心方陣,最後在清廷先後師法西班牙方陣和古斯塔夫方陣的刺激下憋出了近代軍隊的大殺器排隊槍斃戰術和牆式衝鋒戰術,最終完成了近代化的變革。

陣法是近代化的標準,但更重要的還是製度的強化。陳文的治軍思路,嚴苛的軍法、豐厚的軍功獎勵,外加上夷夏之防的洗腦,錘煉出來的軍隊,故事最後的青年近衛師就是完全體,一支新兵部隊可以攝於對軍法的恐懼而機械的執行命令,同樣可以為了信仰而無視犧牲,這已經不再是近代軍隊,甚至可以是現代軍隊才會擁有的精氣神。

這一切,來源於製度,軍功授田製度,華夏複興會以及邸報、文工團等文宣機構,但更為重要的還是軍法。故事中的老兵殺人案就是江浙明軍奉行的嚴苛軍法的體現,張益達用性命給其他人劃定了一條線,違逆軍法者死,由此方可加深其他人對軍法的恐懼,甚至是可以為此漠視犧牲的恐懼,軍隊才能容忍更大的傷亡而繼續前進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