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阿希喀讚”最有發言權(1 / 2)

“阿希喀讚”最有發言權

人與自然

作者:艾貝保·熱合曼

“阿希喀讚”係維吾爾語,直譯為“飯鍋”,實則就是胃。飯菜味道咋樣,嘴知道,吃進肚子是否舒服,胃最清楚。比如我的胃,一生消化過不少飯食,其中不乏值得回味的佳肴,就像哈勒瓦、闊爾達克和曲曲,皆是餐桌上的精品,更是養胃的美食。

哈勒瓦:香噴噴、甜絲絲的記憶

第一次享用哈勒瓦,還是很小的時候。住在鄉下,孩子又多,養家糊口成了所有父母的心病,不講營養搭配,但求填飽肚子,吃了上頓能接上下頓就知足了。一個冬天的早晨,剛從炕上爬起來,就聞到一股非常陌生的味道,跑到爐子前一瞧,就見母親拿著筷子,攪著小半鍋麵糊一樣的東西。起初以為是母親打糨糊,用報紙糊門窗,但很快就排除了,漿糊黑糊糊的,再說哪裏有香味。鍋裏的東西就不一樣了,白裏透亮、香氣四溢,根據其中沒有摻雜一點諸如肉丁和蔬菜來判斷,也不像吃得倒胃口的“烏麻什”(玉米麵糊糊)。

實際上母親攪的過程很短暫,不等我反應過來,已經盛在一個小盤子當中,端上了達斯特汗(餐桌布)。再一看,還有事先烙好的餅子,焦黃焦黃的,還帶層狀,誘人得很。就聽哥哥喊:“快洗臉呀,吃‘哈勒瓦’啦,誰動作慢,就舔盤子吧!”我們幾個孩子就開始搶洗手壺和毛巾,生怕落在別人後麵。

圍著達斯特汗,一家人盤腿坐在炕上,我急不可待地學著大人的樣子,撕一塊餅子,沾一點哈勒瓦,一口吃進嘴裏,才發覺除了滿口餘香,還有一股甜絲絲的味道,沁人心脾,滲入骨髓。於是胃口大開,食欲猛增,把以吃餅子為主、沾哈勒瓦為輔,立馬轉化為一塊餅子拿半天、雞啄食一樣,來回伸向越來越見稀少的哈勒瓦。

母親說,哈勒瓦屬維吾爾族早餐係列之一,有貴客上門才跟著沾光。一要有白麵,二需用羊油,三則離不開白糖,而這三樣同時具備,在那樣一個缺吃少穿的困難時期,的確難為了不少家庭主婦。一次吐魯番來了親戚,打算做一頓哈勒瓦,父母打發我去買點白糖回來。我拿著供應證高高興興地到門市部,一個高個子營業員,接過供應證掃了一眼就說,“這個季度定量用完了,下個季度再來!”“方塊糖也不行嗎?”我天真地懇求。“白砂糖、方塊糖都是糖,沒有定量咋行!”高個子口氣硬得很。我隻能空手而歸,後來不知母親到誰家借了點白糖,不然真是一個遺憾。

我曾仔細觀察過母親做哈勒瓦,有這樣兩種方法。一種先用開水化糖,等涼之後,再用糖水摻和麵粉,要掌握分寸,不能和成麵團,這時鍋裏的羊油也化開了,但不能起煙,也要稍涼一下,隨後將糖水倒進鍋裏,一邊均勻撒麵粉,一邊攪拌,哈勒瓦就做成了。

另一種做法類似炒炒麵,先把糖水化好放涼,再把鍋燒熱化羊油,同樣是必須把握火候,火大了,會把麵粉炒焦,影響色澤,火小了,導致夾生,不但不養胃,反而頂胃。差不多時,倒進糖水,攪粉一樣,動作麻利而有規律,而且一邊攪,一邊轉動鍋沿,片刻功夫,亮晶晶、白綿綿、香噴噴、甜絲絲的哈勒瓦就出鍋了。

闊爾達克:吃到胃裏舒服,幹起活來有勁

闊爾達克最適合集體聚餐,少則十七八人,多則二三十人,隻要有一口大鐵鍋,食材充裕,即便更多的人,也能讓你拍著肚皮、剔著牙縫,乘興而來、滿意而歸。

我們經常聽說的“糊爾燉”,其實就是闊爾達克的另一種稱謂,因為富有營養而且實惠,一直是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一道美食。闊爾達克原料以肉為主:羊肉或者牛肉,也有混合參半,羊肉牛肉一起上。羊肉最好是二齒子羯羊,牛肉最好是牛娃子,連骨帶肉的,剁成塊狀。一邊在鍋裏清水燉肉,一邊準備土豆和黃蘿卜,等肉燉得八九不離十,土豆和黃蘿卜也洗好切妥了;不能切成絲和條,土豆一般小方塊,黃蘿卜則是三角狀,一起倒進燉肉的鍋裏,適當摻些辣椒和大蔥,再加把鹽和調料,鍋蓋一揭,味道好極了。

早些時候,鄉下維吾爾族紅白喜事,要麼做一鍋抓飯,要麼燉一鍋闊爾達克,很少炒菜;即便上菜,也多以涼菜為主,譬如黃蘿卜絲和粉條,再有就是“皮辣紅”,也就是將皮芽子(洋蔥)、辣椒和西紅柿拌在一起。不像現在,婚宴也是一道一道上菜,盤子摞盤子,不但肚子飽了,就連眼睛也實在是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