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1世紀中國學前教育課程走向(1 / 2)

21世紀中國學前教育課程走向

教育·教學

作者:吳昊東

【摘要】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進步,對教育民主化、同歸生活教育、可持續發展教育等的強調,現代課程發展的基木理念呈現出了許多新的特點,回歸生活課程的教育理念被越來越多地受到關注並被越來越多的學者所認同。中國的幼兒園課程設計經過幾次大的變革,課程設計呈現出了鮮明的時代特征,開始走向生活世界。回歸生活將是二十一世紀中國學前教育課程發展的必然選擇。

【關鍵詞】學前教育;回歸生活;課程

一、重新回歸生活的學前課程

《現代漢語詞典》對生活的定義是:其一,人或生物為了生存和發展而進行的各種活動,如政治生活、日常生活等,進行的各種生活;其二,生存;其三,衣、食、住、行等各方麵的情沉。在學前教育生活課程的教育理念中所論及的生活,是指學前兒童的全部生活實踐,既包括物質生活也包括精神生活,既包括個人生活也包括社會生活,是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個人生活與社會生活的有機統一。

基於以上對生活的解讀,我們認為學前教育的生活課程是與學前兒童的生活實際相聯係,謀求生活世界與科學世界的整合,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整合的課程,是推進學前兒童對自我、社會、自然和諧全麵發展的課程。

(一)中國幼兒園課程設計的曆史演進

縱觀我國學前教育史,我國比較大的幼兒園課程改革主要有五次,第一階段(1903~1918):清末民初的幼兒園課程設計,這階段主要的課程設計是仿照口本的課程設計模式,其課程目標和內容體現了“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總原則;第二階段(1919~1948 ): 20世紀20、30年代的幼兒園課程設計,以陳鶴琴、陶行知等人為代表的幼稚園課程設計的本土化、科學化的探索;第三階段(1949~1980):新中國時期幼兒園課程設計,主要是仿照前蘇聯的課程設計思想,幼兒園課程設計在全國采取統一的分科課程模式;第四階段(1981~2000年):20世紀80年代至世紀末的幼兒園課程設計,此階段開始了從課程試驗活動與借鑒各國經驗中總結理論,使幼兒園課程設計強調兒童發展和活動過程,注重整合性的設計;第五階段(2001一目前): 21世紀初至今的幼兒園課程設計,幼兒園課程管理權限下移,由幼兒園為主體設計園本課程,實施了《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的思想,真正尊重每個個體的生活特征。

(二)重新回歸生活的學前課程

在21世紀的今天,世界各國紛紛掀起了新一輪的學前課程改革熱潮。這次課程改革的一個顯著特征就是以兒童為本,著眼於兒童的生活世界的課程價值取向,重新確立以幼兒為本的生活課程觀,這無疑是一個巨大的進步,這樣課程設計理念才能經得起實踐的磨練,才能真正促進幼兒全麵健康的發展。幼兒園課程不僅僅把向幼兒傳授知識作為自己的使命,開始關注兒童的生活世界,此外課程還注重兒童人格培養,使兒童用內心去體驗和感悟生活的價值和意義。

2001年7月,教育部頒發了《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明顯吸取了改革開放以來幼兒園課程實驗研究成果和國際教育新觀念,科學地分析和繼承了近現代幼兒教育家特別是陳鶴琴的課程論思想顯示出新的時代特征。將原來的生活衛生習慣、體育活動、思想品德、語言、常識、計算、音樂、美術等8個方麵的內容壓縮為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等五個領域,美術與音樂整合在藝術領域裏。樹立起兒童是課程設計的主要決策者,以兒童為本的教育理念,幼兒園課程的目的就是要促進兒童的發展,幼兒園課程是讓兒童在主動的活動中學習,兒童和所有的生活都是課程。

隨著《綱要》的實施,在新的教育理念的全麵指導下。幼兒園課程設計呈現出了鮮明的時代特征,開始走向生活世界,都注重各種門類的綜合,擺脫了以往每門學科彼此獨立互不聯係的局麵,更加注重人文素質教育。改變過去課程設計過於強調學科本位、門類過多和缺乏整合的現狀,使課程結構具有綜合性和選擇性。重新回歸到眾多教育家所大力倡導的生活課程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