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城鎮化發展問題分析
社會·藝術
作者:張哲 侯權玲
【摘要】文章在對成都城鎮化發展現狀進行評價的基礎上,通過對相關城市的對比分析,從政策製度經濟發展以及社會環境三方麵因素具體分析成都在城鎮化質量提升方麵存在的主要問題並就其對未來成都城鎮化發展的影響進行簡要剖析。
【關鍵詞】城鎮化;工業化;城鄉差距;人口老齡化;環境汙染
一、引言
改革開放以來,成都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作為西部大開發的重要城市,成都城鎮化水平不斷提高,在短時間內與發達國家的城鎮化進程的差距日漸縮小。1990年起,成都城鎮化率為38.78%,開始進入城鎮化快速發展階段。到2000年,成都城鎮化率達到53.48%;2010年,成都城鎮化率為65.3%,到2012年成都城鎮化率達到67%,每年以超過1%的速度發展。單從數字的角度來看,成都城鎮化發展十分迅猛,但是,這種城鎮化仍就是按粗放式、非可持續化發展模式推進的城鎮化,是一種單純追趕、超越式的傳統城鎮化模式。在成都新型城鎮化發展麵臨質和量雙向提升的新時期,傳統的城鎮化推進過程中在製度、經濟和社會因素上所暴露的問題對未來成都城鎮化的進一步發展將產生重要影響。
二、政策和製度製約下的片麵城鎮化
改革開放以後,成都先後實施城鎮化戰略並取得了明顯的進展。但是,這樣的城鎮化戰略是以犧牲農民利益為代價的非均衡的片麵的城鎮化現象,即:城鄉脫節、重城市、輕農村的城鎮化道路。具體表現在:政府的財政收入多用於城市而非農村的建設投入,同時通過產品價格剪刀差、稅收等手段,將農村的資源向城市轉移,使得城鎮對農村資源的吸附能力遠遠大於其對農村的擴散能力。這種農村支援城市的城鎮化方式將導致城鄉發展機會不均等,農村發展將與城市的差距進一步拉大。城鄉二元製結構的固化將成為其長期發展的必然結果。2007年以來,成都雖然大力實施破除城鄉二元的統籌城鄉改革,實現統一戶籍背景下享有平等的基本公共服務和社會福利的大膽嚐試並取得了巨大的成績,但城鄉二元結構矛盾仍然還沒有得到根本性解決,這是成都在新時期城市化發展中必須大力解決的關鍵問題。
此外,這種從農村向城市的簡單轉移並不能從長久上促進成都城鎮化的發展,並造成城市工業產品消費市場狹窄,城市發展要素供給不足的問題。
三、經濟基礎薄弱,城鎮化發展持續動力不足導致的低水平城市化
2011年末,成都城鎮化水平為67%,力壓廣州位列上海、北京、深圳之後排名第四,而同年成都GDP在全國的排名第10,上海、北京、廣州、深圳四城市仍然位列全國前四強。其中,經濟基礎薄弱和城鎮化發展持續動力不足,都是導致成都城鎮化發展與經濟發展無法同步的重要原因。
(一)經濟基礎對城鎮化進程的支撐作用相對較弱
盡管西部大開發以來,成都作為西南片區經濟發展的中堅力量,經濟實力顯著增強,但與城市化水平相近的東部地區相比仍然存在著較大的經濟差距,經濟基礎與城市化發展水平並不完全適應,在城鎮化道路上單純追求城鎮規模擴大的現象仍然存在。
(二)工業化水平較低,未能充分發展
工業化是經濟增長的主導力量,是加快城鎮化的前提。按照經濟發展的一般規律,根據產業結構變動分析可知,成都市工業化正處於中期發展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