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西醫結合治療慢性胃炎的研究進展(1 / 2)

中西醫結合治療慢性胃炎的研究進展

臨床研究

作者:朱向陽

【摘 要】慢性胃炎是一種嚴重阻礙人類健康發展的疾病,該病病情反複,難以治愈,臨床中在該病的治療上尚無特效藥,而近幾年隨著中西醫結合治療方法的發展,其在臨床中的運用越來越廣泛,故越來越多的研究中在慢性胃炎治療中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取得了非常滿意的效果。

【關鍵詞】中西醫;慢性胃炎;研究

慢性胃炎(CG)是一種無特異和臨床典型特征的疾病,大部分患者都會出現上腹部疼痛或飽脹,噯氣等症狀,在中醫中又可將其稱之為“胃痞”、“胃痛”等,該病的發病率非常高,據相關數據顯示,在接受胃鏡檢查中,超過90%的患者為慢性胃炎,高居胃病的首位,給人類的身心健康帶來了極大的威脅。到目前為止,臨床研究對該病的診斷、病因以及治療尚無統一觀點,但以由研究者指出導致慢性胃炎的主要原因是幽門螺旋杆菌(Hp),這就使得慢性胃炎的臨床治療和病因學有了新進展,而臨床發現通過中西醫治療效果非常顯著,現就近幾年來,中西醫結合治療相關文獻進行總結整理,並作如下綜述:

1 中醫病因病機

秦加俊,姚誌蘭在研究中指出[1],導致慢性胃炎的主要原因主要為四方麵:一是情誌所傷:肝氣鬱結,情誌不暢,肝胃不和導致患者性情急躁,胃脘脹痛,吞酸以及惡心欲嘔等症狀;二是飲食不節:這是導致發病的主要因素,胃屬水穀之海,故過饑過飽或過度食用生冷、烈酒以及辛辣肥膩飲食等,加之內外合邪,濕濁外侵,運化無力,故致使其出現胃脘脹痛,胃氣上逆等症狀;三是氣滯血瘀:久病入絡,病情反複,氣血失和致使瘀血阻滯,不通則痛,疼痛以刀割或針刺等為主;四是陰虛內熱:由於脾虛導致濕濁內生,或過度食用辛辣厚味,導致胃陰損耗,胃失潤降,患者多表現為口幹、胃脘脹而灼痛等胃陰虛症狀。

2 中藥湯劑與西醫聯合結合治療

經過病理學和纖維胃鏡的深入研究,證實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是Hp感染,目前為止,臨床中在慢性胃炎治療中尚無特異治療方法,但近幾年來,越來越多研究者發現中西醫結合治療能夠取得較為理想的治療效果,不僅能夠達到快速控製的效果,同時還可維持較長時間的治療效果。王守鵬在研究中[2],采用西藥與扶正滅幽湯聯合治療,選取60例患者,對其進行隨機分組,對比中西醫聯合治療與西藥治療效果,根據研究結果來看,采用中西醫聯合治療的觀察組其治療效果明顯優於對照組;陳輝則通過中醫宏觀辯證法加減治療[3],以自擬健胃康湯劑為主,同時聯合西藥給予慢性胃炎患者治療,從結果上來看,其治療總有效率達到了90.18%,而采用西藥治療的對照組總有效率僅為68.84%。根據相關報道顯示[4],運用滅Hp煎劑與鉍三聯療法進行治療,基礎方為:烏梅、木香、丹參、黨參、黃連、白藥和丹皮等,該治療方法的根除率達到了97.4%,此外,這種聯合治療的方法,還可對患者胃黏膜血流現象進行改善,使胃黏膜屏障得到增強,幫助胃黏膜病變快速恢複。另趙伯铖同樣在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