婷婷與艾琳不同,她生長在優裕的環境中,從小就受著爺爺、爸爸、媽媽、老師和同學的寵愛,她聰明、敏感,學習好、體育棒,不僅是班長還是優秀共青團員。這些元素表現在一個花季少女身上就是可愛。然而,這樣的女孩子一夜之間成了殘暴凶惡的殺人凶手,人們在驚駭的傳述中都把這些個優秀條件加了進去,從感情上說,人們更願意把她當做一個受害者,這是價值觀使然。
共青團員是一個光榮的稱號,是一種價值觀的體現。在這樣的教育起點上所培養的一代人具有鮮明的特點,他們積極向上愛憎分明堅持正義不怕犧牲等等,這樣的價值觀教育培養了一代又一代新中國的青年。從心理學上講,在幼年時期一旦植入了一種意識,那麼就將決定他的整個世界觀與人生觀。婷婷是這一批人之中的一員。一個看似偶然的事件,一下子改變了她的命運,但是卻不能一下子改變她十幾年的知識結構形成的價值觀,不管她的周圍環境發生了什麼樣的改變,這種業已形成的價值觀會引導她堅持按照確定的方向做事。
婷婷很幸運,她雖然淪為犯罪人,但是,她有優秀共青團員作為起點,因此她便十分幸運的遇到了一個個睿智的警官。根據黃金法則:你要別人怎樣待你你就怎樣待人。這條法則說明人際關係是交換的互動。正因為婷婷是共青團員,警官才沒有改變對她的價值觀評判標準,一枚團徽拯救了一個女孩子和相關的家庭以及周圍人,這也不啻為一種奇跡。否則,她一定會隨著命運的跌宕而沉淪和墮落,與之相關的情感聯係人也將隨之陷入悲慘的境地。這是觀念的救贖。
艾琳連殺了7個人之後自首了,她不辯解不後悔,隻希望快點執行死刑,讓她平靜的幹淨的進入天堂。這是一種宗教的救贖。
監獄就是煉獄的存在形式,它有兩個出口,一個口出渣,一個口出丹,因此又被稱作另類的熔爐和學校。婷婷經曆了煉獄的過程,為了讓她成丹,那麼多的天使展開的救贖工程,既真實又虛化,合理的美好願望首先就是在想象中完成的,這是符合科學的。本書以最近的視角真實的描寫了幾個女孩子在監獄裏麵的成長過程,不論是婷婷、小雅還是馬駿、可心,以及巧兒等等,都表現出了為大牆外麵的人們所不能看到和了解的另一個不可憎的麵孔。婷婷不是個例,但卻是最具典型意義的個例。憑著婷婷的智商、體能和罪種,在監獄這個特殊殘酷的環境中,無論是自暴自棄還是為了自我保護都很容易成為“牢頭獄霸”,所謂“牢頭獄霸”是監獄裏麵的特殊產物,隻要有監獄就會產生,和什麼性質的社會無關,就好比有水就會有魚,有魚就會有大魚吃小魚一樣,這是群體共生時的一種生存狀態,即便打擊也不可能鏟除,隻不過改換姓氏而已,這不值得奇怪和煩惱。但是,婷婷沒有,從團徽入手,在正確的價值觀提升下,她雖然入獄卻並沒有改變人生觀,她依然知榮辱,守正義,明是非,不畏邪惡不同流合汙,真是難能可貴。理解的想一想,她本身就是遭人唾罵的殺人犯,卻要堅挺著去與牢頭獄霸、變態性戀以及自己內心的欲望衝動抗爭,她是誰?一個被命運拋棄被愛情排斥被社會隔離的孤獨的女人。
世人對於監獄有著本能的恐懼,因此對於監獄裏麵的服刑人員便產生了本能的厭惡和回避,不願意去理解和同情這些人。本書不同於其他類似題材作品之處,在於通過獨特的視角,把裏麵的這些被命運妖魔化了的群體中的另一麵揭示出來,她們也是人,有著常人的喜怒哀樂。但是,如果這些常人之情得不到正確引導,就會以非正常形態表現出來,不論是魔鬼還是天使,都是人的演繹,這裏麵有悲傷的眼淚,有無奈的唏噓,有邪惡的狂躁,有正義的扛鼎,這一切都是現實的活劇,是常人所不能看到不想知道的,但是,看一看,聽一聽,知道了,未必不是好事。
從中可以更深的體會到“知識改變命運”的偉大滲透力。
魔鬼和天使不是西方宗教的專有名詞,是一個人的正反麵孔,就好比中國的“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都是自己與自己的糾結與鬥爭。這是一個救贖的過程,最終哪一方戰勝了,自己就成了哪一方的主人。是共青團的勇氣和信念幫助一個失足的女孩子由魔鬼變成了天使。寫到這裏,我的頭腦中一直回蕩著的“共青團員之歌”的旋律越發的激昂起來,我常把這首歌的旋律與馬賽曲混淆,每一次的響起都讓我熱血沸騰熱淚盈眶,這和什麼主義無關,而是一個正義的旋律對於提升人體正氣的物理反應,屬於人體科學範疇,婷婷就是在這樣的氣場中得到救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