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永雲,1965年出生,河南唐河人,北京大學物理學院大氣科學係教授。1986年畢業於中山大學,1996年獲美國得州農工大學碩士學位,2000年獲美國芝加哥大學博士學位。回國前曾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華盛頓大學和美國大氣科學研究中心工作。2004年7月回國在北京大學任教授至今。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氣候動力學、大氣環流,臭氧層變化及其對全球氣候的影響、古氣候和行星大氣。
“這是我申請過的第一個獎項,能拿到以趙九章先生命名的獎項我很高興,因為趙九章先生是我非常敬重的一位科學大師。”
由於在平流層動力學、臭氧層變化和哈德雷環流的年代際變化機理等方麵取得的突出成就,北京大學物理學院大氣科學係教授胡永雲獲得了2009年度趙九章優秀中青年科學獎。
對於44歲的胡永雲來說,這個獎項或許來得有點晚,但他自己不這樣認為,專注於大氣科學的研究,已經讓他充實而快樂著。
從北京到紐約
隨著近幾年壘球變曖的逐漸加劇,從國際熱點到坊問談資,氣候變化都受到了極大的關注,但20年前不是這樣。
1982年,胡永雲考上了中山大學,原本報考生物專業的他,被調劑到大氣科學專業。剛接觸這個“領域較窄,專業性強”的學科,胡永雲也有些鬱悶。
“但慢慢發現,不論哪個學科,隻要你鑽進去,都有許多有挑戰性的東西值得去做。”胡永雲說,“況且現在各國首腦們坐在一起,都要討論氣候變化問題……”他打趣道。
自認為大學成績“中等偏上”,畢業後,胡永雲來到首都機場民航氣象中心工作,用他的話說“專業對口,工作不累,收入頗豐”。這是一份即使在今天看來也相當不錯的工作,更不用說是在20年前。但沒有幾年時間,胡永雲感到困惑了。
“日複一日都是事務性的工作,缺乏挑戰性,讓你覺得好像沒有進步,學的東西也沒完全用上。”這樣的狀態讓胡永雲很不安,不能讓“青春就這樣渾渾噩噩的荒廢了”,於是他決定出國繼續深造。
1991年9月,“一個落葉紛飛,黃沙漫舞的日子”,胡永雲飛往美國。“到美國的第一站是科羅拉多,在一個研究中心工作。”隨後讀碩士、博士,做博士後,他輾轉美國4所大學,5座城市,一待就是13年。
2002年完成了博士後的工作,胡永雲來到紐約,加入哥倫比亞大學的一個研究所。“紐約是個大雜燴的城市,在大街上你甚至聽不到地道的英語。”“節奏快、效率高、壓力大”是胡永雲在紐約生活的最大感受。“這裏的人白天很快活,晚上卻很寂寞。”在美國學習和工作了多年之後,胡永雲選擇了回國。
“由於工作的原因,妻子不能出國,而且我對繼續在美國工作,也不是特別滿意。”說到回國的原因,胡永雲沒有“唱高調”,他講得很現實。在回國之前,他告誡自己“心態要放平、姿態要放低,回去是為了踏踏實實做一點事情”。因為更喜歡校園裏寬鬆自由的氛圍,回國後他選擇了北大。
從芝大到北大
在北大物理學院大氣科學係胡永雲的辦公室裏,掛著一幅人物肖像,照片中的人是羅斯貝(carl-Gustaf Rossby)。他是現代大氣科學的奠基人,創立了芝加哥學派,在大氣科學界的地位猶如牛頓在物理學界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