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金鳳科學利用家鄉自生資源廣開致富門路(1 / 3)

廣西分院給柳區長發來電報:

四川川江縣後鄉區柳學忠50000株優良樹種苗給蒼林林業站,張家槽村4000株銀杏樹苗,均已托運至達川火車站,請派車領運。

四川川江縣後鄉區柳學忠果脯果汁飲料及食品加工成套生產設備及領貨清單已發到達川火車站,請派車領運。

柳區長帶著領貨清單趕到達川火車站貨場,領運;果脯、果汁飲料及食品加工成套生產設備,憑發貨單清點了機械設備,在貨場租用了二台卡車,將設備裝車運回到張家槽村,其中將領運50000株優良樹種苗運到蒼林鎮,4000株銀杏樹苗運至張家槽村。

廣西分院給張金鳳發來電報:

四川川江縣蒼林鎮張家槽村張金鳳帶隊三人,其中一人熟機械安裝赴院學習。

張金鳳將電報遞給柳區長,柳區長看完電報回答:“目前正是各種栽種的黃金時候,工作多任務重,我們還是要找方支書召集村委會研究對策!”

“柳區長這個提法很好,立即告訴方支書召集村委會研究對策。”張金鳳覺得柳區長會安排工作。

方支書通知村委會全體都已到村辦公室。

柳區長對目前工作作了分工:

“各村委會同誌!這段時間工作太忙了,所以我們要作有序的分工,50000株優良樹種苗運到蒼林鎮,4000株銀杏樹苗運至張家槽村。我有點自私的作法,將50000株優良樹種苗運至蒼林鎮林業站的抽6000株給你們村,把這些優良樹種苗種植在三、四組大寨光禿山頂,李家嘴光禿山頂,五組光禿山頂,六組、九組董家坪光禿山頂,八組易家灣上山坡光禿山坡,每組由組長帶領栽種。銀杏樹苗由我本人到各組具體指導栽種。所有的樹苗栽種必須在最近兩天內完成。”

柳區長還提出:“白鵝養殖,鼓勵有水塘條件的村民家庭自養,生薑種植鼓勵有條件有技術的村民種植,暫不搞大麵積種植。”

柳區長給大家提醒一件事:

“為什麼中科院點名要張村助帶人去學技術,其中裏麵還有一點秘密,生產天然果凍是中科院一項新專利,已在全國轉讓了三家,重慶食品廠正在談轉讓,但未簽協議,轉讓費20~30萬元。專利轉讓權屬中科院,所以我們不能泄露任何生產技術秘密。這是靳院長為我們家鄉人民富裕,在我們村建立的食品研究實驗廠,拉來的設備是中科院自己采購的,沒要我們一分錢。”

張金鳳發言:“我覺得村辦工廠,一切要從節約作起,中科院要求派3人,我看去兩人就可以,我和張先明去,張先明是高中生開過大卡車還懂機械,學習的一切費用還是我掏腰包墊支,辦企業能節約一點就節約一點。”

“張村助會挑人才!我大娃確實是很誠實的,知道不該說的話決不亂說!”張成宇會計覺得選上他兒子很高興,增加了兒子學技術的機會。

柳區長補充:

“中科院還要派技師來指導設備安裝的,所以我們這工廠會辦好的!”。

方支書強調:

“這兩天工作的重點是樹苗栽種,就按柳區長的安排去執行。 我們目前是要抓大春栽種,特別是水稻栽插,是保證每個村民的吃飯問題,豐衣足食是富裕的基礎,村民吃飽飯才有精力去搞掙錢的一切事!”

張金鳳表白:

“柳區長、方支書、張村長及村委會全體同誌!大家對我們張家槽村搞‘生態農業科研成果示範基地’很有信心,我決不辜負領導對我的重托,一定要把技術學到手,回村帶動張家槽村的所有村民都富裕起來。”

方支書作總結:

“村委會全體同誌!抓緊大春生產工作這是首位。在柳區長的指導下,不失時機抓住農業生態恢複工作,把優良樹種苗種植在三、四組大寨光禿山頂,李家嘴光禿山頂,五組光禿山頂,六組、九組董家坪光禿山頂,八組易家灣上山坡光禿山坡,每組由組長帶領栽種;銀杏樹苗由柳區長到各組具體指導栽種;所有的樹苗栽種必須在最近兩天內完成;水土流失防止工作未完成的組抓緊時間完成,保證水稻滿栽滿插。”

張金鳳一行兩人去到中科院學習滿半個月,基本果凍、果脯,果汁飲料、食品加工等生產工藝流程已掌握。

張金鳳一行兩人去到中科院學習,滿半個月準備返回張家槽村自家。張金鳳愛動腦筋,在她碰的每件事,涉及到正麵的以致反麵的她都要去思考,一樁事業成功與失敗她也要去設想,所以她麵對每樁事情都能胸有成竹地沉著應對。她想到回村辦企業的很多具體問題,目前必須辦的事情要同哥嫂商量。

“哥嫂!我想到目前正是各種水果采摘時期,是開機生產果凍、果脯,果汁飲料、食品加工等生產的最好時機,對於生產這些產品我心中還沒有底,收購原料還沒有底金,機器設備還擱置在那裏,無房子安裝,產品怎樣進入市場推銷??????一連串的問題急待解決。”

“萬事開頭難,隻要有決心就能克服!”嫂子方慧蘭開導張金鳳“機器設備無房子安裝,將你們村辦公室空兩間房子安裝機器設備,其它用房可用木檁幹、石棉瓦搭建簡易房,等產品銷路打開後賺了錢再考慮蓋正規廠房,用較少的錢辦較多的事。”

“關於收購原料沒有底金問題,發動村民入股集資”靳老大給金鳳指點“根據你們村民的家庭經濟收入,定小股每股可定40元,使全村每戶都能定到一到兩股,使每戶都能分紅,使每戶都有經濟收入的門路,我們搞‘生態農業’是為每戶村民增加糧食收入,還要為每戶村民腰包裏更有錢!”

“金鳳!關於你個人入股的事,手上拿不出錢來我是知道的,為家鄉修公路把弟弟十多年在外麵做工的積蓄2.7萬元全都捐資了,我同你嫂嫂已商量將我們的工資結餘借3000元給你們,另外給老爸的贍養費1000元,你可將4000元帶回家作開辦費,3000元等你們企業有盈餘再還給我們給侄兒讀書。”

“關於生產的產品注冊、銷售問題我要給柳區長、歐書記寫信說明。產品的包裝袋、包裝盒都已印製好了你可全部托運回去使用。”

方慧蘭給張金鳳安排:“設備安裝調試我派劉萬能技師,開機運行試生產我派韋傑研究生現場指導十天,兩位技術人員隨你去到家鄉,往返車旅費由我院報銷,食宿由你村安排解決。”

張金鳳一行四人乘火車到達川火車站,產品的包裝袋、包裝盒、方慧蘭給家裏買的東西都全部隨火車托運,在站外領取了托運物品,租用了一輛小客車回到家鄉張家槽村。

小客車停靠在張金鳳鄰居張成宇門前院壩,張成宇一家人和靳老爸都非常高興出來迎接,張先明將劉萬能技師韋傑研究生迎到自家堂就坐,張成宇給客人泡了兩杯山台清明茶,張天明媽徐嫂在廚房裏忙著做好吃的飯菜,張金鳳付給小客車司機車費,送別司機返回火車站。

張金鳳同靳老爸摟著從中科院帶回的東西,向遠道來的客人告辭:

“劉技師韋老師你們玩,下午我再來陪你們玩!”

“老爺爺叔嬸!就在這裏吃午飯。”張先明招呼。

“我回去給兩個學生煮飯!”老爺爺回答。

下午張金鳳同張成宇、張先明領劉技師韋傑老師到張家槽村辦公室,走進辦公室柳區長、方支書、張村長在那裏迎接,張金鳳給大家介紹:

“這是中科院派來設備安裝劉萬能技師,這是中科院派來開機運行試生產現場指導韋傑老師。”

“這是‘生態農業科研成果張家槽村示範基地’領導小組組長柳區長,這是張家槽村黨支書方永發,這是張家槽村村長張天碧,這是張家槽村村會計張成宇,我本人張金鳳不用介紹了已是老熟人了。”

主人與客人相互握手致謝,村長張天碧安排在辦公室商談,柳區長介紹‘生態農業科研成果張家槽村示範基地’基本情況:

“我們根據中科院《張家槽村生態農業科研成果示範基地實施方案》在有序地進行,已取得初步成效,農業生態恢複的水土流失的防控設施已修複,水稻栽插麵積達到曆年最大麵積,全村各村民組間公路已貫通,村內電網已安裝達到每戶村民都能用上電,這裏我們要感謝中科院對張家槽村生態農業科研成果示範基地項目工程的建立,使張家槽村由貧窮走向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