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記者補充:“常言道‘遇貴人吃飽飯’!”
柳區長舉杯:“借花獻福,新聞采訪的同誌們辛苦了!為我們今後的事業更加輝煌而幹杯!”
大家舉杯回敬:“為我們今後的事業更加輝煌而幹杯!”
吃完飯大家回到客廳休息聊天,李記者可能由於職業鑄就他的內心非常廣闊,世上千姿百態的人情事物都在他的腦海中,真是世上活萬花筒:
“張金鳳這女人還在五年以前在《巴山勞務通訊》上就看到對她的報道,但一直沒見到這人,這次見到可真是一位事業型的女人。她和丈夫在陝南承包一處300餘萬的新型冶金工業廠房一年半時間完成全部承包工程,並按承包合同約定提前20天完成,受到建設方提前完工獎金4萬元,西安冶金建設總公司接受張金鳳全部施工隊伍組建‘中國西冶建設跨國公司’,其餘巴山地區沒有一家施工隊伍在陝南站住腳,工程沒完成一半就跑了。”
柳區長補充李記者的話:“五年前的春節張金鳳回家鄉同我一道搞生態農業,我是受中科院生態學研究所和川江縣委雙重下派的科技幹部,我一來就是五年多,張家槽村成了我第二故鄉!”
李記者自述:“我是川報川東北記者站特約記者,九年多我報道改革開放農村的許多感人的事跡,這次來張家槽村采訪發現一個新現象,新村建設選址很具科學性,統一規劃外觀一個樣,每戶後院空間布局合理,畜舍、停車坪、農用工具房、埋地沼氣池等設置緊驟不浪費用地,連遍建房頗具現代小場鎮風格,少浪費耕地。舊宅基地還耕,這是你們作得好的一點還更增加了耕地。不過在董家坪山還有十戶村民居住分散。”
方支書忙解釋:“董家坪山十戶村民居住分散,這是中科院生態學研究所規劃確定的,十戶村民分散居住有利於山上生態環境保護,每家每戶有蓄水池、水塘以便天然水的保養,有引水上山,青山綠地旱地變成水稻田這是你們親眼所見,十戶村民若遷居新村那董家坪山成為荒山野嶺,這真是毀了我們子孫賴以生存的飯碗。你們親眼見到戶戶有水泥機耕路連通,每段路都安裝了路燈,夜間上山遊玩的人多,特別是夏天夜晚蒼林街上的人還開車來乘涼。有了宜居生存環境才能留得住那十戶生態環境保護衛士!”
李記者談到新農村建設的怪現象:“我在楊樹鄉落鳳村采訪到一些不良新聞,不敢在報上公開發評論,隻向縣領導彙報了情況,縣領導回答允許個人先富起來,我就沒把這些事當回事。落鳳村有家姓王的名王大強,高小文化程度,祖輩都是地道的農民,是個油嘴滑舌愛討好獻殷勤的人,以他的本能在航天軍工廠包到一項200多萬的建築工程,基礎工程剛完工就在建設方拿走100萬在落鳳村家蓋別墅,花了點小錢把村長的嘴堵住在好水稻田中修起了洋別墅。由王大強破冰行為無任何法規約束,村裏有27戶在外打工的都修起洋別墅,一家比一家更洋氣,有一家姓熊的大包工頭仿照北京頤和園的造型建造,還搞了私家園林,其餘27戶也跟著建起了私家園林,落鳳村一下成了‘新農村’,村長、鄉長向縣委表政績,並邀請我們記者去專訪。”
“楊樹鄉黨委牛書記和楊鄉長帶我和巴山電視台的采編兩人進到落鳳村,電視台的采編專受牛書記和楊鄉長的旨意錄像,而我采訪的比較詳細,不光彩的事我還挖根揭底。”
“我們采訪了一家姓熊的大包工頭,整座房屋中式宮廷建築,上房下房均是明三暗五間,橫房明三間,標準的四合院,正房橫房均有4米寬的台階,整座房屋上蓋金色琉璃瓦,院內中式格柵玻璃窗,內院壩青砂石板鋪貼,院後院側翠綠的風景柏樹包圍著整座院子,院外栽種奇花異草,院子和林園全是紅牆金瓦圍牆圈著,類似皇家園林,牛書記和楊鄉長及電視台的采編個個讚口不絕,電視台的采編抓住院內院外每個場景拍攝。我們走進堂屋,兩邊擺放著八仙靠椅,院裏隻有一對老伴,男的是一位中學退休教師,女的是一位還在種責任田的農婦,這對老伴為熊老板看房的,堂屋右邊一間是兩老伴的臥室,一張舊架子床,一座舊衣櫃和一些簡陋的家具,與這豪華的中式別墅不相稱,轉角大屋是兩老伴自己臨時安置的廚房、衛生間和雞舍豬圈,剩下十二間房間緊鎖著。我問老伴你倆在裏麵住不害怕嗎?老伴回答‘怕什麼!很清靜沒嘈雜’我用目測算了一下此座林院占水稻田近三畝,當時我心痛一陣,而牛書記和楊鄉長不以為事,反而覺得自己有政績,我提議各按各的職責行事,牛書記和楊鄉長帶電視台的采編,對那些已建好的別墅進行采拍,而我去到隻距王大強新別墅200米的一家姓李的人家采訪。”
李記者繼續講述采訪經過:“這戶李姓人家是三間正房加一轉角房,上蓋小青瓦,單層石木結構,左邊一間稻草蓋偏房是豬圈和牛圈,平常老兩口在家,孫兒孫女在縣城裏上初中,兒子媳婦在城裏建築工地上作技工,為兒女讀書掙錢。李大爺講述自家兒媳能幹,外出做工在家種莊稼樣樣都會,一家人生活能平淡而過。”
電視台的采編坐在沙發打呼嚕,張大爺招呼兩位電視台的采編:“王老師你兩到側邊臥房躺一下,解一下睏倦!”王老師兩人疲倦的神情去到臥房休息。
李記者稱讚張大爺:“張大爺人老心還很靈巧,能見事靈機應變!”
“所以我們的張村長智慧超群,是張大爺的遺傳!”方支書補充道。
李記者繼續講述采訪經過:“這下我好暢快地同你們聊!李大叔告訴我令人深思的事:
“王大強原是我們村貧窮的一家,是個油嘴滑舌愛討好獻殷勤的人,以他獻媚的本能在航天軍工廠包到一項200多萬的建築工程,基礎工程剛完工就在建設方拿走100萬在落鳳村家蓋別墅,花了點小錢把村長的嘴堵住在好水稻田中修起了洋別墅,我兒子他們那些工人的工錢都沒拿到,航天軍工廠在省法院立案追捕,王大強那狗東西帶著一家人還有個小老婆到川外什麼地方躲債,家裏留下七十多歲的老父老母,在去年冬天一個夜晚外麵下著雨雪,老頭子突發疾病,老婆子摸黑走濕滑泥濘的路在村辦公室,打通了縣醫院120救護車電話,120救護車回電話,請將病人立即送到鄉政府大公路上,在這下雪天的夜晚哪裏去找人把病人送到鄉政府大公路上!我去央求我堂弟同我兒子綁了一副臨時擔架,我提著馬燈在前麵照路,一溜一晃走了一個小時到公路上,急救醫生跑來檢查就大聲喊沒氣了,時間拖久了,沒法搶救了,王老婆子當時就在地上暈倒了,我們隻好抬著死人扶著王老婆子往回轉,真把人累死了!”
“我問李大叔洋樓就修得起為什麼不修公路?李大叔回答:“記者同誌你不曉得修得起別墅的人,都是地道的農民出生,小農經濟隻管自己的自私自利思想非常重,村裏準備修一條連通鄉政府大公路簡便公路,這些有錢的包工頭更小氣,要求按村民人口平均攤派修路錢,舍不得多攤點錢,確實有些村民家裏拿不出錢來修路,還有一個重要的問題,修公路占用的田土不調擠不補償,責任田土都是承包到戶的,那家私人願把責任田土白貢獻集體修公路,國家財政沒有錢來修這些鄉村公路,那些包工頭大小汽車兩三台,還有豪華轎車,買的高檔家具,豪華裝潢材料寧願用人工挑運,也不願多出錢來修公路,所以這條村公路一直沒修起來。”
我給李大叔點明:“包工頭一家富不成富,帶動全村貧民富了包工頭才算富!公益事業有錢人多出點錢,帶動廣大貧民富起來,有錢人家才能真正富起來”
李大叔聽了回答:“這確實是道理,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了才能算富。”
李記者將話轉向張家槽村的采訪:“從改革開放以來我跑遍了巴山蜀水,沒有見到一處像你們張家槽村,宜人生活的農業生態環境,有許多值得借鑒的經驗,我以新聞記者職責向全國農村宣傳!”
柳區長解釋:“張家槽村生態農業成效,它是中科院生態學研究所的科研成果,我們是按中科院《張家槽村生態農業科研成果示範基地實施方案》照章辦事。這項工作裏麵有許多科學知識我們談不上,最關鍵的是因地製宜靈活處置。”
柳區長語重心長地對記者點明:“任何犧牲農業生態環境為代價,換取目前美好的生活都是破壞生態環境的!在有些地方不按科學規劃分散地占用良田好土修獨戶別墅和庭園,這是嚴重破壞農業生態環境的不良行為,人口在逐年增加,建房也在隨之增加,而耕地逐年減少,這種農業生態惡性循環,使我們賴以生存的耕地減少,這樣長期下去我們的子孫吃飯成問題,這種行為是在砸子孫的飯碗。張家槽村在中科院生態科學研究所的指導下,所搞的一切建設都是在永保農業生態環境,給子孫留下宜居生存的農業生態環境,也就是金碗留給子孫,張家槽村農業生態踐行了這一科學規則。”
柳區長對記者細說:“就張家槽村生態農業實施的典範,首先要有一個胸懷大誌的帶頭人,有知識能掙錢的能人,搞任何事業錢即資金是基礎,沒有資金任何事情就辦不成,資金是知識的物質體現,‘有知識能走遍天下,無知識寸步難行’,張金鳳老公靳德正踐行了這一真理,有知識有能力組建跨國公司出國掙外彙,為家鄉人民搞建設籌集了大量資金,有了資金甚麼事情都能辦得到!”
川報李記者發出內心的感慨:“張家槽村民在恢複農業生態環境後能享受到良好的生存環境,享受到同現代化城市居民宜居的生活環境,並給子孫留下良好的生存環境,也就是‘金碗留給子孫’,這給現代化新農村建設樹立了典範。我們新聞報道要喚起在鄉村搞脫貧致富的建設者,要遵循保護農業生態環境,才能使廣大村民永遠致富!”
柳區長對記者評價:“川報李記者!你這次來張家槽村新聞采訪見到許多新鮮事情,對你的新聞工作要提高一大步!”
“那是不用說了,使我學到許多跨行業知識!”川報李記者帶著歡悅心情回答。
川江縣電視台王老師兩人午睡醒來和李記者向大家告辭,方支書招呼大家:“大家就在這裏吃了晚飯,去看新村夜景和上董家坪山看田園風光!”
“剛才柳區長不是提醒我們不標榜個人業績,我們今天的工作算圓滿結束,同誌們再見!”電視台王老師兩人和李記者坐上采訪車向大家揮手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