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金鳳帶動村民集中建新村永保農業生態金碗留給子孫(2 / 3)

大家步行到新村,張村長在門前叫:“劉大爺!攝像師和川報李記者來采訪你們來了。”

劉大爺忙招呼大家屋裏坐,劉大娘從裏屋端出一盤本村加工廠出的果凍、果脯和外國糖果招呼大家喝茶。

李記者看到盤中有阿拉伯文的椰糖對大娘說:“老大娘你買這麼高貴的糖來招待我們。”

劉老大娘忙解釋:“這是我那幹女兒張金鳳送的,是幹女婿靳老二從國外寄回來的。”

李記者問:“劉大爺你倆目前的生活怎樣?有什麼困難?”

劉大爺回答:“村上給我分的糧食夠吃了,我還抽出點糧食喂雞鴨,油、鹽、電費等零用錢村裏按時發給我們,煤炭燃料由村裏拖拉機拉到家。我倆生活上的照顧還有一個賢惠的幹女兒張金鳳,她一有空時就來看望我倆,每隔三至五天買斤豬肉送到家裏來,我倆家裏差什麼東西她就去買,比自己的親生女兒還親,我倆穿的衣服都是幹女兒張金鳳給的,把我倆當她的親爹娘,對我倆生活的照顧很周到,我倆百年到老就無後顧之憂。”

劉大娘回答:“我倆這座房子是村上修的,修到最後還差3000元幹女兒張金鳳墊的錢才把房子修完,所以沒搞好的裝潢,沒買家俱,沙發、坐椅是張金鳳家搬來的,還搬來了一台小冰箱,方便我倆行走不方便去買吃的東西。”

劉大娘表白:“張金鳳老公的父親到他大兒子那裏去治病了,張金鳳在村食品廠上班,中午兩個小孩讀書放學回家沒人煮飯,我主動到她家給小孩煮飯,張金鳳也很高興,兩個小孩也非常聽話。我覺得在我有生之年為關心我倆的人做點力所能及的事表達了我倆對恩人的回報!”

張村長稱讚:“兩位老人真是人老心未老!”

李記者評論:“我到張家槽村采訪收獲很大,張家槽村富裕了人們的思想也在轉變。”

快到中午了張村長招呼大家到她家吃中午飯,剛到家門口張大爺出來迎接到堂屋,從裏屋端出一盤本村加工廠出的果凍、果脯和外國糖果招呼大家喝茶,張村長一進門就身著罩衣同她媽到廚房作飯菜。

張大爺是個喜樂人未等記者提問就自己介紹起來:“我生養一女高中畢業後自己放棄了出外繼續深造的機會,留在身邊照顧我倆夫婦,招進本村在部隊的排級退伍軍人柳榮祖為女婿,她倆隻要了一個男孩,我女婿誠實能幹,被靳老二要去西冶跨國公司西安基地留守部任部長,外孫子也就在西安基地上初中,我的風濕關節炎經名中醫師治療,能像正常人一樣走路了。”

張大爺帶著大家到房間轉一圈,房間布置合理適用,一層布局前大房是堂屋(客廳),堂屋右邊是老人臥室,老人臥室後麵是餐廳,對應的左邊是大天井(采光間),餐廳後麵是廚房,餐廳對應的是上樓梯,空餘處設衛生間、儲藏室,後院有6.9mX5.1m的停車坪,停車坪對應的右麵是豬圈和工具房,地埋沼氣池處理人畜糞便和農作物稈秸,張大爺帶著大家上二樓,老人臥室房頂是臥室,客廳房頂是主臥室,餐廳房頂是起居室,廚房頂是臥室,衛生間房頂仍衛生間及浴盆,樓梯直上三樓,三樓布局同二樓。

張大爺帶著大家下到一樓客廳,李記者發表感言:“這座新民居設計合理適用,很適合三輩人家現代新型農戶居住,特別是一樓布局相當周到,客廳對應右麵老人房布置考慮細微,老人上下樓不大方便,設一樓無需上下樓很方便,再者在前麵睡覺大門外所發生的一切事情老人容易警醒,是守戶衛士,這是設計者高明之處!”

張大爺給大家解釋:“我這座房屋是張金鳳的老公靳老二設計的,靳老二高級工程師,現在是中國西冶跨國公司經理,他為我們新村設計了三種樣式的房屋,有兩開間的,三開間的,外商店型的,臨街麵統一一個樣式,每戶都有後院,後院設有停車坪對應的右麵是豬圈和工具房,地埋沼氣池等都具備,但布局各有變化,但臨街麵統一一個樣式。”

柳區長給大家介紹:“建這新村遇到許多的困難,差點這新村建不起的,村民封建的風水住宅舊思想解除了,但還有許多具體困難阻擾著新村建設,將分散的農戶連遍科學規劃新建,這在《張家槽村生態農業科研成果示範基地實施方案》中也是一條重要措施,我和張金鳳挨家挨戶作宣傳工作未見效果。”

柳區長給大家講述:“張金鳳給村民算細賬:一戶在新村占地最多3.7分地,而村民原宅基地加院壩加竹園林地每戶不少於1畝,將宅基地加院壩加竹園林地還耕,我們的耕地增加6分多地,我們全村有250餘戶增加150畝多地,這個數字不小囉!無規劃無控製,隨著人口逐年增加,分散的農戶要分家立戶必然要增加宅基地,更要減少耕地,這樣耕地在減少而人口在不斷地增加,這種惡性循環的農業生態環境,對子孫後代生存吃飯有很大的影響,所以中科院一再強調恢複生態農業,遏製農業生態惡性循環!”

方支書談內心話:“這確實存在一些具體問題,我是部隊正排級轉業軍人,轉業安置費全都用在父母治病和後來歸山花光,我實在沒想到新村修房子,後來你柳區長同張金鳳的主意以修公路拆遷我房屋補償1萬元,我才帶頭在新村修房子。”

柳區長是農科幹部深知生態農業的重要性告訴記者:“我和張金鳳同誌根據《張家槽村生態農業科研成果示範基地實施方案》的指示,走家竄戶了解村民的思想情況,光靠口頭宣講不起作用,用行政命令強製撤遷,上級還沒有指示,最後張金鳳同誌想出了一個可行的辦法:先由村委會的同誌帶頭到新村規劃地建房,原宅基地產權仍屬原房主還耕後一年每戶獎勵現金2000元,村上對宅基地不收提留金,這一方案出台得到大多數村民讚同,村裏成立了建房管理小組,村長張天碧任組長,建房會計張成宇,我柳學忠擔任指導和監督,每戶預交建房保證金1000元,在建房完成50%後退還交款人。

柳區長給大家講述:“建房排位從十字路口南北兩方向依次排位中間不留空隙和巷道,建房劃地由方永發、張天碧、張成宇和我柳學忠三人在場劃定,建房施工圖紙由中科院審定的標準設計圖複製選用,臨街麵造型一個樣,房內及後院布局可根據自家的使用作適當的調整,但必須經我老柳的同意,這樣規定的目的是控製亂建房,達到符合生態農業新村的要求。”

柳區長給大家繼續講述:“為了新村建設能早日實現,我同張金鳳同誌研究了幾條措施:一、嚴格按中科院審定的標準設計圖劃地放線,民宅一般為兩開間套房適宜三輩人六口之家,三輩人八口以上之家定三開間套房,如學校、村辦公室、衛生站、公共商店、村民健身文化活動中心、村辦工廠等公共用房不受民宅劃地約束但需報中科院批準,每戶間不留巷道,這樣作的目的是杜絕土地無需的浪費,節約用地這是我們搞生態農業的目的。二、嚴把建房質量,建房質量的好與差直接影響村民到新村建房的信心,我們成立了質量監督組,張金鳳任組長,因為她對建房質量管理很專業,她搞了幾年的建築管理,我和方支書任副組長,每建房戶主則是常監督。三、嚴把建房造價成本管理,這也是一項直接影響村民到新村建房的信心,我們也成立了造價成本監理組,組長由張會計張村長兩人擔任一切工作,每建房戶主則是常監理。大多數村民實行包做工,材料自家采購,做工工價全村一口價,材料自家采購全村一口市場中價。村委會協助建房戶建房管理都收到了效益,所以由方支書、張村長、張金鳳、張會計、熊瓊帶頭在新村建房,在三年裏就180多家陸續到新村建房。”

已到中午張金鳳下班去到張村長家,進入客廳給記者打招呼:“同誌們辛苦了!”

客廳裏坐滿了人目光都轉向一個身材魁梧高大麵帶微笑的女人,方支書忙招呼:“張金鳳同誌隨便坐!”

李記者與張金鳳攀談起來:“我在縣委開會時張書記提到你的名字和先進事跡,現在見麵就更了解你是新農村建設者的典範!今天上午我們新聞采訪同柳區長和村委會的同誌對張家槽村每個村民組采訪了一大圈,農業生態恢複很有成效,青山綠水,沒有一處光禿山包,董家坪山區農業生態恢複更是顯著,曆年旱地變成水稻田,坡土變梯土便於機械化耕種,槽區水稻田方正也適於機械化耕種,你們的耕地由家庭承包轉變為專業戶承包,解放出一半的勞動力,女同誌到村辦工廠上班,知識青年到跨國公司出國掙外彙。你們新村建設很具特色,將分散的農戶集中連遍建新村,配套了基礎設施,使村民享受到與城市居民同樣的生存環境,更重要的是遏製了耕地逐年減少趨向,給子孫留下賴以生存的飯碗。我想采訪你帶動村民搞生態農業那樣執著為了什麼?”

張金鳳直說:“我們所做的恢複生態農業的一切是使子孫比我們這代人有更好的生存環境!給我們子孫後代留下個金飯碗,我不圖個人發財,也不圖什麼榮譽,大家好子孫幸福就行了!”

“對不起記者同誌告辭了,我立即回家給兩個學生煮飯,下午還要到廠裏上班!”

張村長出來拉住張金鳳:“金鳳就在這裏吃了飯去!”

“天碧姐!我家的事你是知道的兩個小學生在家我得回去。”

張村長招呼大家進餐廳吃飯,餐廳設計寬敞可擺放兩張席桌,桌上擺滿了肉、雞、魚、川江特產豆筍、怪味胡豆、魚皮花生、清燉鮮藕、碗豆粉絲、虎皮青椒、啤酒、西鳳酒、巴山白酒。

李記者坐在上席很有風趣地:“你們辦這麼多的好酒菜來賄賂我,給你們標榜幾條好新聞!”

柳區長回答:“園裏有花自然香,我們不希望你去吹牛,我們隻願我們應該作的事做好就行了!”

張村長招呼大家:“今天沒好的菜招待,大家酒要喝好!”

李記者愛扯白:“今天主人家弄這麼好的酒菜盛情款待,我們新聞采訪感激不盡!我跑遍了通南巴平萬宣達幾個縣的新村建設沒有一處像你們村規劃這樣完備,樣樣物資都能買到,比那些鄉鎮街還好!”

張大爺很感激說話:“這還不是沾靳老大中科院在我們村搞‘生態農業科研成果示範基地’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