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金鳳帶動村民集中建新村永保農業生態金碗留給子孫(1 / 3)

1990年盛夏川江縣電視台王老師兩人同川報記者一人坐新聞采訪車,來到蒼林鎮張家槽村采訪,王老師找到了方支書和張村長,出示了采訪證件,說明了采訪的對象‘張家槽村生態農業科研成果示範基地’現狀。

柳區長方支書和張村長帶領王老師等從一組到九組轉了一大圈,看到水稻田秧苗都滿栽,上塝田無一處空田也都栽上了秧,秧苗生長旺盛都封行綠悠悠地順槽成了長綠帶,攝像師抓住這場景攝下了一個長巻。槽內半山坡成了平整的梯土都種上了玉米,層層階梯蔥綠玉米成為人間大綠百步梯,這給攝像師增加了一張新畫卷。

柳區長方支書和張村長帶領王老師等坐車上董家坪有千畝的山台地,坪上零散分布的小山丘,小山丘都種滿了銀杏、桃、李等果樹,樹下種滿了麥冬藥用植物,看不到當年的禿山頂,全部披上了綠裝,原寬闊平整的梯土變成了種水稻田,秧苗生長旺盛都封行綠悠悠地如下麵槽地水稻,山丘頂下周邊的梯土,經土地加深像水田一樣外邊用粘土築上田埂,成為真正的‘旱田’泥土永不會被大雨衝走,這些旱田全種上了玉米,下麵間種了紅薯。

董家坪山上有十戶人家都蓋上了小洋樓,每戶之間有3米寬水泥機耕道連通,並與山下縣鄉公路接通,山上有十戶人家可坐汽車到鄰近鄉鎮街上趕場(集),人們出行方便,不用徒步和肩挑背磨。每戶房側有1000立方的蓄水池,兩分地的魚塘,每戶都自打了飲水井,董家坪山頂有一處二級提灌站,從山下河裏引來的水,可以輸送到每座蓄水池和魚塘,改變了董家坪山缺水的曆史。每戶房頂都設有小鍋蓋電視接收器,有線廣播戶戶接通,方支書和張村長直接通過有線廣播給山上十戶人家開會。攝像師抓住每個場景不放過把圖像攝下。

王老師和川報李記者走進一家住戶,柳區長方支書和張村長也隨之進屋,張村長給房主人介紹:

“楊大爺!這是川江縣電視台王老師和劉攝影師,這是川報李記者來看望你們來了。”

“喜客!堂屋沙發上坐。”楊大爺忙招呼大家就坐,老伴從裏屋裏端出張家槽村食品廠產的果凍、果脯、果汁飲料。

川報李記者自我介紹:“我是川報李記者,專程來到你們村采訪‘張家槽村生態農業科研成果示範基地’實施的成效,有好成效可以談,不好的情況也可以談,我們是搞真實情況采訪!”

攝像師抓住房外場景拍攝,這座民宅看是年前建成,具有巴山民宅風格,但細部融彙了西式別墅裝飾很有創意,房後背是蔥濃的慈竹林環抱,房屋兩側柑桔果樹相襯,房前院壩水泥壩麵,院壩右側是圓形大蓄水池,池周邊是條石砌空腹欄杆,左邊是魚塘,塘周邊垂柳飄拂,環境幽雅令人回首。

楊大爺給大家介紹:“在搞生態農業之前我們董家坪山上有十戶人家,從未種水稻,隻種玉米、小麥等旱地雜糧,每年每戶能收三四千斤雜糧,有兩戶要缺一個月的口糧,因為沒有水種植水稻,隻能靠天吃飯種些雜糧,搞生態農業之後把河水引上山,修蓄水池,改旱田為水田種上了水稻,去年稻穀收了九千斤,雜糧收了七千斤,到現在倉裏還剩二千五百斤稻穀,到新稻穀出來還剩餘糧。”

“我這新房是我小兒子跟張金鳳的老公在國外做工掙的外彙修的,家裏的一切家俱是我大媳婦在村辦食品廠做工工資和廠裏股份分紅錢,還有我大兒開拖拉機耕田耕地和跑運輸掙的錢,家裏電視機、電冰箱、電烤箱都買齊了的,不妨大家到裏屋去看看!”

楊大爺帶領大家到裏屋去看,攝像師跟著也不放過每一道場景。

楊大爺帶領大家到豬舍看兩頭大肥豬,三頭胚子豬,豬圈側是個8立方的沼氣池,沼氣可供煮豬飼料,後山是竹籬笆圍成的養雞場,裏麵養著五十多隻本地雞。

楊大爺給大家介紹:“我們土用的是沼氣池出來的廢料肥,田裏用的是胡豆梗綠肥和玉米稈發酵腐爛堆肥,我們現在基本上都用農家肥沒用化肥了,農業生產投資也減少了,有些出外打工的人都想回家來種田了。”攝像師對楊大爺說的每句話都不漏掉。

楊大爺帶領大家回到堂屋就坐:

“方支書和張村長你兩都知道,張金鳳走到我們董家坪山台地上,一針見血就看出我們坪上人貧窮的核心問題是缺水。張金鳳想法引河水上山,在資金極缺借貸無門的情況下,在她老公中國西冶跨國公司撥來公司活動資金10萬元,建立了二級泵站,將河水引上山貯存在每個蓄水池,並且在每戶房側開鑿1000立方蓄水池一座,共開鑿蓄水池10座,將每戶房前房後及山包的雨水彙集到蓄水池,請鑽井專業隊鑽成三口深水井作飲用水。從此董家坪山台地山清水秀恢複到六十年前的生態環境,坪上水田都能種水稻,家家戶戶都有大米飯吃。”

“張金鳳帶動我們坪上的人搞土地整理,旱田變水田,陡坡土變梯坪土,用拖拉機耕種,我大兒子買了兩台拖拉機承包了坪上所有土地耕種,現在不用人力挖土了用拖拉機翻土,解放了婦女強度勞動,所以我大媳婦空出來就到村食品廠做工去了。坪上六百多畝田土我大兒子幾天時間就翻完,這拖拉機也是張金鳳幫著在鎮信用社貸款買的。”

“我們董家坪山台地生態環境恢複要靠兩個人你柳區長和張金鳳,特別是張金鳳那女人,聰明能幹過人,心胸豁達樂於助人,在我們後山區八個鄉鎮也找不出這樣能幹的女人,她真是世上少見的傳奇式的女人!”

“這主要靠我們董家坪山台地10戶村民的苦幹。”柳區長虛心地回答。

攝像師和川報李記者與楊大爺告辭:“楊大爺我們告辭了!我們還要到別處去采訪,老人家好好保重身體,享受你們自己創造的新生活!”

張村長接嘴:“那我們就到張家槽新村去看一會!”

柳區長方支書和張村長帶領攝像師和川報李記者到新村集居點,方支書給攝像師和川報李記者介紹:

“這個新村集居點選址是根據中科院《張家槽村生態農業科研成果示範基地實施方案》規劃圖確定的,本方案規劃圖經中科院專家多次論證確定的並經國務院批準的,規劃圖選址科學合理,地址選在天蒼公路與拔竹公路十字交彙口,對交通、地域環境都合適,縣建設局還派幹部駐村指導。”

張村長給攝像師和川報李記者詳述:“我們搞這新村集居點遇到許多的阻力,有幾家公開反對

‘我家那住宅是老祖宗選定的,幾百年未出現不利的事’你這地方是陰宅,是埋死人的墳山地,活人不能居住這地方,不是好的陽宅。引起了一場天大紛爭,可把村長助理張金鳳和柳區長急壞了,柳區長從中科院請來了國家著名地理學家對中科院規劃圖選址進行論證,但這些人頑固思想還是未解開,村助張金鳳又請來了我們後鄉區大家公認的風水名師(地仙)看地,風水先生一句話‘此為風水寶地,發人發家發大財’風水先生要了三百三十三元錢就走了,從此以後村民都認為這是塊好地方。”

李記者取笑:“張村長!你給我三百三十三元錢,我給你們還要多說兩句奉承的話。不過中科院地理學家是有科學依據的,他們所作的規劃符合這地方生態環境,說明我們國家科研工作在向前發展。風水先生的判定是他繼承了中華文明五千年的文化,也有他的道理。”

攝像師和川報李記者走進村口看到張家槽新村,布局很具巴山場鎮特色成十字形,占用土和旱地,沒占一處水稻田。攝像師和川報李記者看到張家槽新村看到一遍嶄新的風景,是沿十字公路布置的民居,民居向街外觀一麵統一一個造型,街道寬敞明亮,有百貨商店、農副產品收購公司、食品商店、食品加工廠、自產副食品經銷部、村小學、村醫療衛生站、村民文化活動中心、體育鍛煉活動場??????真是一個新鄉場街(集),攝像師不失時機,拍了好幾張長卷。

川報李記者對方支書:“我們先到方支書家去采訪!”

張村長搶著回答:“哎呀!方支書家朱大姐不在家,在食品加工廠上班。”

川報李記者回答:“那我們到食品加工廠去采訪!”

“那行!”柳區長方支書和張村長帶領攝像師和川報李記者到食品加工廠采訪。

走到廠大門口一個中年女門衛告知:“請留步!看公告!”

川報李記者看大門側邊的公告

中國科學院公告

本實驗廠為中國科學院科研成果示範基地,

廠內的一切生產技術未經中國科學院技術

管理部同意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竊取一切

生產技術和設備。

中國科學院技術管理部

川報李記者問到張村長:“張村長!我們要不要進去。”

張村長回答:“我和柳區長方支書帶你三人進去,但不要拍照和記錄,可以參觀和采訪!”

攝像師和川報李記者走進車間,看到機器設備全是嶄新的,全車間聽不到大的轟隆聲和振動,柳區長給攝像師和李記者介紹:

“這些機器設備全是中科院運來安裝的,並派技師來安裝、調試、試產,投產三年多未出現一次故障。”

張村長帶攝像師和李記者到投料車間對正在操作的女工叫到:“朱大姐!川江縣電視台王老師和劉攝影師川報李記者來采訪你來了!”

朱大姐回答:“我一個普通的操作工,沒有什麼特出的事值得你們來采訪!”

川報李記者回答:“朱大姐!就是要采訪你這樣的人物,由繁重的田間勞動轉變成新型的農業產業工人,新聞報道才具有說服力。”

朱大姐回答記者:“我們村裏像我這樣的婦女從繁重的田間勞動解放出來有三十多人進到村辦工廠,我現在的工作輕鬆多了,家裏的經濟收入老方最清楚增加了五成。”

張村長對攝像師和李記者招呼:“我們到新村的各個家庭去采訪!”

攝像師和川報李記者對柳區長方支書和張村長說:“我們采訪的村民都是富裕的有外援的,我們去采訪一家無外援的。”

“無依靠無外援的那就到五保戶劉誌祥家去采訪!”方支書帶領攝像師和川報李記者來到劉誌祥家采訪。

張村長給記者招呼:“我給你們找來你們要采訪的中心人物張金鳳,但要等到中午下班後才能見到她,我先順便去通知她中午在我家吃飯,你們就可采訪她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