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涉農企業科技創新模式與發展對策(1 / 3)

涉農企業科技創新模式與發展對策

博士論壇

作者:劉同山

摘要:以企業為主體開展農業科技創新對我國農業現代化建設有重要意義。近年來中央開始強化企業在農業科技創新中的主體地位,並大力推進協同創新。調查研究發現,當前我國涉農企業科技創新的模式主要有自主創新、協同創新和模仿創新。這是由涉農企業技術儲備和經營實力決定的,中小微型農業企業更傾向於模仿創新,大型領軍企業是自主創新的主力。為了加快農業科技創新體係完善和能力條件建設,政府要強化農業企業技術創新的能力和地位、從資金、稅收、人才等方麵培育科技領先型骨幹農業企業、支持涉農企業科技創新成果轉化、推動企業間或企業與科研院所的協同創新。

關鍵詞:農業企業;科技創新;模式;發展對策

一、 引言

農業科技是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基礎支撐,是突破資源環境約束的必然選擇,是加快現代農業建設的決定力量。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要“著力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係”。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要求,加大科技驅動力度,加強農業科技創新能力條件建設。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麵深化改革若幹重大問題的決定》進一步指出,“建立產學研協同創新機製,強化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地位,發揮大型企業創新骨幹作用,激發中小企業創新活力,推進應用型技術研發機構市場化、企業化改革,建設國家創新體係。”

隨著企業自身經濟實力的提升和國家對科技創新支持力度的加大,近年來,我國涉農企業尤其是國家重點龍頭企業的科技研發動力不斷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不斷提高。在這一背景下,農業部按照中央有關文件要求,出台了《農業部關於促進企業開展農業科技創新的意見》,以加快引導企業開展農業技術創新,進一步提升企業在農業科技創新中的主體地位。結合中央有關文件精神,本文在對樣本農業企業深入調查的基礎上,歸納了農業企業開展科技創新的主要模式,分析了不同模式的運行機理,進而提出了促進農業企業科技創新的總體思路和政策建議。

二、 農業企業科技創新模式

在經營和技術創新過程中,農業企業及有關各方依托自身優勢,結合實際情況,探索出了組織靈活、協作有力、內容豐富的科技創新模式。根據科技創新的主要來源由企業自主實施,還是借助科研院所、高校的力量或模仿領軍企業的技術成果,農業企業科技創新的模式可以分為以下三種。

1. 自主創新模式。自主創新模式可以幫助企業形成較強的技術壁壘優勢,提高核心競爭力,穩固企業的市場領先地位,是一種典型的技術領先發展戰略。但是,這種模式需要大筆科研資金投入並承擔很高的創新風險,因此,無論是國外還是國內,技術儲備豐富、資金實力雄厚的大企業才是自主創新的主力。對一般涉農企業而言,雖然通過自主創新攻克技術難題,能夠明顯提高競爭優勢,加快企業的產業化發展,但是科技創新成果具有很強的社會外部性,且自主創新周期長、風險高、收益難以保證,企業實施自主創新的激勵不足。從目前我國的實際情況來看,涉農企業自主創新的形式主要有兩種:

(1)由於企業的某項技術創新具有突出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企業在政府資金支持下,開展自主創新活動。一般來說,這類自主創新會以依托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國家星火計劃、國家火炬計劃、國家重點新產品計劃等和農業部的各種科技創新項目開展。例如,山東金正大公司的“控釋肥關鍵技術集成及產業化”、“樹脂包膜控釋肥料關鍵技術集成及產業化”、“緩控釋肥產業化技術集成與示範”等研究課題先後被列入“十一五”、“十二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獲得自主創新支持資金逾千萬元。目前,該公司擁有發明專利158項,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山東省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2項,並先後負責起草緩控釋肥料行業標準3項,國家標準3項,是國家重點高新技術企業和國家創新型企業。依托強大的科技創新和產業化能力,金正大公司的產品暢銷十多個國家和地區,2012年實現銷售收入102.5億元。

(2)政府科研機構為了將某項有重要經濟和社會效益的創新成果產業化,采取以技術入股的形式,成立股份製科技企業,進而依托自有專家技術不斷深化產品創新。在這種模式中,科研院所與自然人共同出資組建股份製農業科技企業,科研院所以資金和技術成果折價人股,成為企業的股東,直接參與公司經營管理,並主要負責技術開發、科技示範等工作。由浙江省農科院土壤肥料研究所於1998年牽頭成立的浙江中慈生態肥料有限公司是這一模式的典型。中慈公司研發和生產的各種新型有機無機生態肥料,已經被列為國家星火計劃項目及寧波市農業高新技術成果轉化項目,其中“中慈”牌有機肥已通過國家環保總局有機食品發展中心有機認證。目前,公司生產的生態肥料,已暢銷國內20多個省市區,獲得了市場的認可。此外,湖南農科院全資成立的“隆平高科”也是這種模式的典型代表。

2. 協同創新模式。由於我國的農業企業發展時間較短,經營資金、技術儲備甚至創新意識都比較欠缺,企業與科研院所、高校等聯合起來協同創新是當前農業科技創新的主要形式。按照企業與科研機構或其他企業合作的緊密程度,從鬆散到緊密,協同創新可以具體分為以下三種模式:

(1)創建技術中心或研究所,企業出資引進專家和技術。這種模式一般是處於快速成長期的涉農企業,為了加快新品研發、增強市場競爭力,出資成立技術中心或企業研究所,引進科研院所或高校的專家協助企業進行科技創新活動。如下轄7個生產企業的山東龍豐集團公司,為了提高方便麵、麵粉、豆粉、餅幹、調味品等產品的技術含量,專門成立了技術中心和新產品開發部,重點依靠科技強化新產品研發和生產,不僅與中國糧食科研所、山東農業大學等十餘個科研院所和高校建立了長期合作關係,還以聘請國外頂級專家技術指導的形式,掌握國際前沿技術。憑借龐大的技術實力,公司近年來先後研製出降糖營養粉、紫薯粉、胚芽粉和純天然複合型麵製品改良劑等新產品,市場占有率同行業中排名第3,產品銷往二十多個省市區。生產豬腸衣和肝素鈉的四川海天實業公司,為了更好地與科研院所、高校的專家合作,在2008年成立了技術中心。該技術中心在2010年被評為省級企業技術中心。公司通過與四川大學、複旦大學、江南大學、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等院校和科研機構合作,每年在研項目數達到8個以上。截至2013年8月,該公司已累計開發新產品技術和工藝16項,獲得國家專利7項,這些成果不僅增加了產品的附加值,還為企業保持行業領先地位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