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析中國經濟中的“比例失調”問題
發展戰略
作者:蔡亦男
摘要:結合馬克思的“比例失調論”理論,選取投資—消費比例、第二、三次產業內部比例和經濟增長的供給結構內部比例等三個方麵對中國目前存在的社會生產勞動總量分布比例失調問題進行分析說明,指出緩和比例失調問題,預防危機的爆發,當務之急是重新科學認識政府宏觀調控的作用,政府宏觀調控應以矯正遭到破壞的社會勞動分布比例關係為主要目標,這樣才能讓轉型期的中國經濟獲得更持續健康平穩的發展。
關鍵詞:比例失調論;比例失調問題;政府職能轉變
一、 引言
西方的無政府主義導致唯逐利是圖的資本主義生產比例失調,經濟危機周期性爆發。那麼在政府主導型經濟模式的中國,比例失調這一問題是否存在呢?本文將在馬克思主義“比例失調論”思想指引下,選取投資-消費比例失衡、第二、三產業內部比例失衡、經濟增長的供給結構內部比例失衡等三個方麵,對中國社會生產勞動總量分布比例失調問題進行分析探討,並在文章最後一部分根據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思想指導,提出相應的政策建議。
二、 中國經濟內部“比例失調”問題
根據馬克思經濟學理論,無論哪種社會形態無論在何時代,社會總勞動在社會各大部門之間的分布比例隻有與當時的社會生產力水平相協調,才能使社會各大部門內成員的勞動價值順暢地交換,才能保持經濟和社會的穩定,如果比例關係遭到破壞,社會經濟活動不能順暢進行,就會爆發經濟危機。 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者認為,引發周期性經濟危機的根本原因在於社會勞動總量分布比例的失衡。
中國30年經濟增長的奇跡世界矚目,政府主導型經濟模式適應了快速擴大經濟總量、實現經濟起飛的客觀需求,但現在該模式所積累的結構性矛盾和問題正在加劇,社會生產比例失調問題日趨嚴峻。目前政府主導型經濟模式的一個突出問題是,政府過多的幹預企業和市場,導致產能過剩、產業結構失衡等問題。張維迎指出,“目前很多行業存在的產能過剩都是由過去的產業政策導致的”。例如為了重點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政府大量補貼積極鼓勵興辦光伏企業導致目前嚴重產能過剩,企業紛紛倒閉,再次重蹈過去鋼鐵行業產能過剩的覆轍,這是社會勞動總量分布失衡的典型案例。投資-消費比例失衡是我國宏觀經濟運行長期存在的矛盾,是比例失衡的典型代表。另外,本文還從投入結構角度選取了第二、三產業內部比例以及經濟增長的供給結構內部比例兩大方麵,對社會勞動總量分布比例失調問題進行說明。
1. 投資—消費比例失衡。擴大投資一直是中國經濟增長的主要推動力,從1978年開始經濟改革,前十年投資占國內生產總值的年均比重為36%,20世紀90年代的年均投資比重比80年代有一定提高。2003年~2010年中國經濟增長量年均54%來自投資的推動。從最終消費支出、資本形成總額及貨物與服務淨出口對經濟增長貢獻率數據對比來看,最終消費支出貢獻率由1980年的71.8%下降到2012年的49%,資本形成總額貢獻率則由1980年的26.4%提高到2012年的48%,貨物與服務淨出口貢獻率由1980年的1.8%上升到2012年3%。自1978年~2012年的34年裏,最終消費支出對中國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低於50%的有18個年份,低於60%的有21個年份,21世紀以來,消費貢獻率隻有2001年(50.2%)和2011年(51.6%)超過50%水平,其餘年份貢獻率均低於50%,在35.8%~47.6%區間內徘徊,甚至包括2012年。而世界平均水平是最終消費支出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穩定在71%~75%之間(時間跨度為1960年~2009年間)。另外,中國家庭消費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極低,2008年~2010年3年的時間裏,其比重都維持在34%~35%區域內,是世界主要經濟體中最低的,即使在金融危機爆發前的美國,家庭消費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依然為79%,家庭消費比重更合理的代表是2007年,發達國家中的英國,比重為63%,以及新興市場經濟體中的印度,比重為56%。
2. 第二、三次產業內部比例失衡問題。對於第二產業,以投資驅動為主要特征的經濟發展方式使輕重工業比例嚴重失衡。改革開放初期,為了彌補中國工業化程度低的缺憾,長期片麵強調發展重工業,導致人民日常需要的日用工業品十分短缺,因此必須進行輕重工業的產業結構調整。經過幾十年發展,輕工業在工業中的比重從1978年的43%上升到1985年的47.4%,從1986年到1996年間,輕重工業的比重一直在50%左右相對穩定波動,但到20世紀末,中國工業結構又出現了較為明顯的重工業發展趨勢,在1999年~2011年的13年間,輕工業產值由41.9%下降到28.1%。重工業由58.1%上升到71.9%,2009年至2011年3年間重工業的比重一直保持在70%以上,比改革開放前還要高。這種變化一是源於我們所處的工業化發展階段,二是源於投資驅動型經濟增長方式,刺激了鋼鐵、水泥、石化、船舶、能源等重化工業的發展。旺盛的投資需求讓不少技術落後,原材料消耗高,浪費嚴重,管理水平低,經營不善的企業存活下來,使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很難。另外,“第二產業中的製造業仍處於粗加工階段,產品基本處於低附加值階段,而勞動密集型的紡織服裝製造業比重過高,高技術產業的機器和運輸設備製造業所占比重偏低,中國產品技術密集程度和附加值偏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