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升值對我國經濟發展的影響
宏觀經濟
作者:孫鵬
摘要:隨著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人民幣在國際舞台上也扮演著日益重要的角色。人民幣彙率的波動,影響範圍已不僅限於國內。當前,我國實行的以市場供求為基礎、有管理的浮動彙率製度,人民幣升值趨勢明顯,這對所觸及的方方麵麵都帶來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關鍵詞: 人民幣升值;彙率;經濟影響
中圖分類號:F2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2)07-000-01
自2005年人民幣彙率形成機製改革以來,人民幣對美元彙率中間價累計升值31.4%,人民幣名義和實際有效彙率累計分別升值21.2%和30.3%。根據國際清算銀行數據,2011年人民幣對一籃子貨幣的名義有效彙率累計升值4.9%,扣除通貨膨脹因素的實際有效彙率累計升值6.1%。麵對人民幣升值,中國經濟何去何從?
一、改革開放以來人民幣彙率的發展曆程
(一)1979年8月至2005年7月20日。從改革開放到2005年7月20日,人民幣彙率經曆了三個發展階段:①1979至1984年,人民幣經曆了從單一彙率到複彙率再到單一彙率的變遷;②1985至1993年,實行官方彙率與市場彙率並存的雙軌彙率製,實施有管理的浮動人民幣官方彙率運行機製;③1994年至2005年,人民幣彙率並軌,逐步建立了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彙率製度。
(二)2005年7月21日至今。2005年7月21日,我國進一步完善人民幣彙率形成機製,開始建立健全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有管理的浮動彙率製度。同時,深化外彙體製改革,理順外彙供求關係、加快外彙市場培育,市場決定彙率形成的技術平台基本形成,人民幣彙率彈性不斷增加;2010年6月19日,我國進一步推進人民幣彙率形成機製改革,增強人民幣彙率彈性,重在堅持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按照已公布的外彙市場彙率浮動區間,對人民幣彙率浮動進行動態管理和調節。
二、人民幣升值壓力來源
排除政治因素單從市場層麵來看,人民幣升值壓力主要來源於兩個方麵,即實體因素和政策因素。
(一)實體因素
1997年以來全球基礎貨幣增速遠超經濟增長速度。全球基礎貨幣增速每年高於10%,甚至達到25%,而全球經濟增長速度則在2%至5%之間徘徊,二者差距較大。相對全球基礎貨幣增速而言,中國的基礎貨幣發行量正好相反,比1997年下降近90%。對比國際國內貨幣增長速度,人民幣存在升值的壓力。
(二)政策因素
1.我國投融資市場發展不成熟,投融資市場中現行的管理製度與當下經濟狀況存在滯後的現象。
2.社會財富用於消費與積累的增長不平衡,增加基礎貨幣的發行與提高國民社會保障存在著增長的不均衡性,主要表現在我國日益增長的巨額外彙儲備與國內市場消費動力不足之間的矛盾。相對發達國家國內消費增長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而言,我國國內消費動力不足。
3.我國彙率形成機製尚未完全脫離政府操控。當前我國外彙管理央行仍是外彙市場的最終出清者。就人民幣彙率形成機製的現實而言,央行在外彙市場的操作對人民幣彙率有決定性影響,而非市場。
三、對於我國經濟發展人民幣升值造成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