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學研合作教育模式下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改革思路
財經縱橫
作者:戴霞 王文華
摘要: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是提高教學質量和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重要文件,是組織教學過程,安排教學任務,確定教學編製的基本依據。產學研合作教育對於實現高等院校人才培養目標與規格要求、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人才獨具優勢。為了更好地適應地方經濟發展和企業對高素質技能型會計人才的要求,本文根據國家、省《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和學院“十二·五”規劃的相關要求,對產學研合作教育模式下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問題進行探討。
關鍵詞:產學研合作教育;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方案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2)07-0-02
近幾年來,產學研合作教育在我國開始加快了步伐,與此對應,高校人才培養問題研究也在逐步深化。本文就產學研合作教育模式下對會計人才培養方案進行探討。
一、產學研合作教育的內涵及其發展趨勢
筆者認為:產學研合作教育是一種教育模式,是將學校與企業、科研院所等不同資源相結合,以提高學生的專業實踐能力,為社會培養高素質的創新型應用人才。
產學研相結合是高等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學即傳承知識。主要是教育工作者將已有的知識傳授給學習者;研即新知識。無論是何種研究,都是對知識進行的創新;產即用知識。是將已有的知識運用到生產實踐中,創造出社會所需的各種產品。產離不開人與科技,即學與研。研隻有依存於學與產,才能有所創新與應用。學,必須理論聯係實際,隻有學習最新的成就,才能培養出高質量的專門人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表的《高等教育發展與變革的政策性文件》指出,高等教育在新的世紀必須以“針對性”對經濟與社會發展做出相應的回應,“現在職業界變化很大,學生在較早的學習階段所學的很大一部分專門知識很快就會過時,因此有必要與生產部門保持相互合作的關係,這一點應該納入高等院校的總任務和活動中”。
二、高校會計人才培養定位與產學研合作教育模式的關係
從美國、加拿大、英國、德國等歐美發達國家的產學研合作教育實踐來看,不同類型的大學,不同的教育理念和辦學特色,其人才培養定位是不同的,從而所選擇的合作教育模式也不盡相同。人才培養目標定位會影響到產學研合作教育的規模、體製、組織機構、效果等重要因素。合作教育模式大體上可以分為三個層級的模式。
一是以科研課題、科技攻關項目為中介的合作教育模式。這種合作教育模式一般被培養國內國際一流人才為目標的大學所選擇,如美國的NSF和歐盟的C0METY計劃等,通過產學研合作教育,培養學生的科研能力和研究項目的組織和管理能力。上海財經大學培養的注冊會計師可采用這種教育模式。
二是以實習或工作項目為中介的合作教育模式。這種合作教育模式主要被培養設計型應用人才為目標的大學所選擇,把合作教育直接納入到教育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中,如英國的“三明治”模式、美國安提亞克大學模式等。這種模式的特點是把實習完全企業化與社會化,即所謂的“工學交替”模式,學生作為企業的一名工作人員進行一段時間的直接頂崗工作。上海立信會計學院高等職業技術學院培養的會計師可采用這種教育模式。
三是以某一職業技能為中介的合作教育模式。這種合作教育模式主要被培養操作性、專業技術人才為目標的職業學校、職業培訓機構和專科院校所選擇。如德國的以就業為基本取向的職業教育係列模式。這種模式的特點是學生畢業後基本上就從事這種職業,即所謂的“專業對口”模式,讓學生掌握職業技術知識和技能,以培養其獨立從事職業活動的能力,為今後就業做好充分的準備。常州劉國鈞高等職業技術學校培養的會計人員可采用這種教育模式。
所以,高校會計人才培養定位不同,所采用的產學研合作教育模式也不同。但是具體實施產學研合作教育模式還必須有配套的產學研合作教育方案,即有符合產學研合作教育規律的會計人才培養方案做保障。兩者是相互相成。但目前我國高校的會計人才培養方案是不能充分體現一定的產學研合作教育模式。也就是說培養的會計人才與“產”、“學”、“研”教育模式的目標還是有一定的差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