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金融危機時期我國企業跨國並購行為研究
金融天地
作者:李永生
摘要:本文分析了後金融危機時期我國企業跨國並購行為的基本特征、基本動力,在此基礎上探討了跨國並購行為的行動策略。
關鍵詞:後金融危機;企業;跨國並購
中圖分類號:F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2)07-0-01
當前,全球經濟仍然在低穀徘徊,但新興產業卻發展迅速,這就使得部分行業的企業在發展中積極擴張,而部分行業內企業則陷入了發展困境。在這種發展環境下,大量的跨國並購行為出現,我國企業同樣積極的利用跨國並購的機遇,實施“走出去”策略,並獲得了相當的成果。
一、後金融危機時期我國企業跨國並購的基本特征
總體來看,後金融危機時期我國跨國並購出現了諸多新的趨勢和特征,如並購總金額和單筆金額不斷擴大,並購領域分布廣但仍然主要集中在能源及礦產行業等,這些特征表明未來我國跨國並購將更趨活躍。
1.總並購金額和平均單筆並購不斷擴大。首先,從並購總金額來看,清科集團研究中心數據顯示(下同,不再單獨說明),2011年,我國企業共完成110起海外並購交易,其中公開披露並購金額的為82起,披露的並購金額達到280.99億美元,同比增長達112.9%;2012年一季度我國企業完成海外並購為28起,占並購市場的比重為13.7%,公開披露交易金額的24項並購活動涉及交易金額為116.13億美元,占全部並購金額的71.8%。其次,從平均並購金額來看,2011年,海外並購平均金額為342.67百萬美元,而2012年一季度達到483.86百萬美元。
2.並購行業較廣但主要分布在能源及礦產方麵。當前,我國企業海外並購分布的行業較廣,如金融、清潔技術、化工原料及加工等,此外,新興產業,特別是新能源產業海外並購行為不斷增多,這與新能源產業的國際化經營要求密不可分,尤其在當前極其複雜的產業背景下,跨國並購已經成為國內光伏行業巨頭規避風險、取得融資、優化布局、掌控核心技術的優先選擇,例如國內尚德集團、天威集團都已經提前在國外布局,天威集團旗下天威新能源控股有限公司曾收購美國Hoku Scientific公司。但總體來看仍主要集中在能源及礦產方麵,如從2011年我國並購市場完成的10大並購交易來看,前9大並購案件都為我國發起的海外並購,其中中國中化集團公司收購挪威國家石油公司、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收購西方石油公司阿根廷子公司,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收購加拿大Daylight能源公司、中國海洋石油有限公司收購OPTI Canada Inc.,中國铌業投資控股有限公司收購巴西礦冶公司都屬於能源及礦產行業。
3.產業鏈高端並購行為日趨增多。從並購的目的來看,研發並購、品牌並購案件也不斷增多,如中國藍星(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對挪威埃肯公司發起的並購就以清潔技術為並購目標,而2011年寧波一舟以1000萬歐元的價格購入德國電子通訊細分領域排名第二的老牌企業vivanco、複星國際戰略投資希臘雅典的時尚品牌FolliFollie等則表明跨國並購中對國外品牌並購的現象也不斷增多。
二、後金融危機時期激發企業跨國並購行為的基本動力
後金融危機激發企業跨國並購行為的基本動力,既有企業自身的原因,也會受到外部生產經營環境的影響。
1.企業自身內部擴張需求激發跨國並購。首先,隨著我國企業競爭實力的不斷增強,需要的發展資源不斷增多,這就使得企業可能以上遊企業為並購目標,以此來實現戰略布局,獲取競爭優勢,如我國鋼鐵、石化行業的並購大多受這種因素的影響。其次,我國企業布局海外市場需要開展跨國並購,通過跨國並購,可以享受並購對象所在國家和地區的政策支持,從而獲得更大的市場空間,避免遭受國際貿易壁壘。如三一重工收購德國普茨邁斯特,廣西柳工並購波蘭HSW公司的工程機械事業部等並購行為可能就有這方麵的考慮。再次,提升企業自身品牌知名度進行跨國並購,通過並購國外知名企業,可以使我國企業直接享受品牌資源,獲取競爭優勢,如寧波慈星股份有限公司並購瑞士Steiger集團這一全球第三大電腦橫機製造商就使得該企業的品牌實現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