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基層行櫃麵業務違規操作
金融天地
作者:王宗來
摘要:櫃麵業務違規操作一直是困擾我行業務健康發展的頑疾,已嚴重製約了我行的可持續發展。那麼如何控製銀行操作風險,尤其防治櫃麵業務違規操作現象。現談談自己一些粗淺的看法。
關鍵詞:基層行櫃麵;操作風險;防治
中圖分類號:F8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2)07-0-01
一、櫃麵業務違規操作的主要表現
(一)從員工的角度分析
1.無意識違規行為。一是工作疲勞引起的無意識違規行為。營業網點工作量大、人員相對緊張,櫃員看到客戶排隊過多、時間過長,下意識地提示自己辦理業務以快為主,於是對相關操作流程進行簡化,導致忙中出錯,如憑證要素不全、漏蓋印章等。二是習慣的錯誤操作引起的無意識違規行為。有的櫃員在操作中嫌麻煩,圖“省事”,習慣於錯誤的操作行為,沒有意識到違規操作所帶來的風險隱患,如離櫃不退出操作界麵,重控或印章未入庫或入櫃進行保管等。三是網點負責人因前後台業務未完全分離而事務繁雜,管理疲勞的問題也比較突出,往往百密一疏。
2.技能欠缺或操作陋習引起的習慣性違規行為。目前普通櫃員相對到上級行培訓的機會很少,培訓多是在晨會、例會或辦理業務時通過負責人的口頭強調、提醒,而櫃員往往一邊做業務一邊聽,與自己有關的就記下來,沒接觸過、不熟悉的則聽過就忘,造成櫃員對流程操作了解不夠,領會不深,執行不力,導致此查彼犯,屢查屢犯。
3.責任心不強,認識欠缺形成的違規行為。部分員工雖然清楚規章製度的禁止性條款,對有章不循違章操作的後果也心知肚明,但為了貪圖方便,往往心存僥幸,經常性減少流程環節行事、不按程序操作,如離崗不退屏、不鎖箱、現金櫃員單人封箱等。責任心不強,不注重工作中的細節,對小的違規行為習以為常,呈大錯不犯、小錯不斷狀態,如工作中經常出現遺漏憑證、客戶漏簽字、憑證要素不全,賬號、戶名不符等現象。這些員工在潛意識中總認為出了差錯改了就行,隻要不是重空、現金錯了就行。以“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濕鞋”的心態,認為出現小問題屬於正常現象,員工長期操作習慣和淡薄的風險控製觀念導致違反同類違規問題屢屢再現。這些員工受到積分或懲戒處理後往往認為是自己“運氣不好”、“撞到了槍口上”,日後仍可能慣性違章操作。
4.防範意識不強,製度執行不到位的違規行為。部份員工風險防範意識淡薄,對製度缺乏敬畏,以為踩線不越線就沒事,導致如查庫製度、授權製度流於形式;沒有堅持重要崗位輪換和相互製衡機製等各種違規行為的發生。
(二)從管理的角度分析
一是管理重心偏移,導致製度執行力不足。迫於經營壓力大,支行班子或多或少出現重業務發展、輕內控管理的傾向,導致規章製度傳導層層衰減,使部分員工未能形成良好的職業操守,認為偶爾出現一些小的違規問題無關大局,使執行製度打折,頻頻發生違規問題。二是部門檢查或自查流於形式,難以發現深層次問題。有的檢查是為了完成任務應付上級,未能形成規範嚴謹的檢查機製,檢查存在“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現象,即使發現問題也不予深究。象征性的檢查使一些違規問題未被發現或人為掩蓋。三是內控聯動不足,未形成整改糾偏合力。落實整改多限於單個問題,深層次整改顯得不足。不能針對問題舉一反三,往往治標不治本。四是違規懲戒失當,警示震懾效果打折扣。管理人員對櫃員履職中的主觀失職和一些“毛病”不能及時糾正,使違章操作的員工感受不到壓力和震懾。
二、違規行為產生的原因剖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