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從供應鏈突圍金融危機(1 / 2)

從供應鏈突圍金融危機

金融天地

作者:張亞鵬 馬遼偉 覃振峰 鄒成

摘要:供應鏈生產模式的發展在目前緊迫的緊急形式下顯得非常重要,如何通過供應鏈生產模式的改進來促進經濟的增長時擺在各國政府麵前的一個問題,該文通過對供應模式的研究提出來競爭力提升的突破路徑,進而闡述了實現經濟增長的相應對策。

關鍵詞:供應鏈模式;競爭力;經濟增長

中圖分類號:F27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2)07-0-01

一、研究背景

中國的“第十一個五年規劃(2006年-2010年)”把加快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轉型作為“十一五”經濟工作的主線,而供應鏈生產模式的發展,正是經濟發展方式轉型的基本內容之一。近期發生的世界金融海嘯,凸現了轉變經濟模式的重要性,也凸現了發展供應鏈生產的迫切性。

二、競爭力提升的突破途徑分析

競爭力提升的突破口在考慮如何發展供應鏈生產模式的具體路徑時,我們應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麵考慮:

首先需要了解全球化背景下產業組織的演化趨勢。得益於信息技術和運輸技術進步所帶來的遠程生產組織和流通成本的降低,供應鏈正在取代縱向一體化,成為國際上產業組織的主流模式。 在這種模式中,大企業專注於品牌、客戶關係管理及創新性技術等核心能力的創造和提升,而將生產、流通、銷售中低附加價值環節外包給中小企業,以此形成以穩定交易和利益共享為特征的產業鏈(也是價值鏈)體係。 中小企業則往往利用自己的專項優勢,如特殊技能、單項專利技術、特別的渠道以及成本優勢,加入到產業鏈分工體係中,成為大企業主導的供應鏈節點布局中的重要一環。伴隨著供應鏈生產模式的興起,供應鏈競爭已逐漸成為市場競爭的重要方式。

供應鏈生產模式對於總成本會帶來雙重效應:一方麵,由於利用了分工,供應鏈生產模式相比於縱向一體化型企業具有更高的生產效率,因此能夠大幅度地降低生產加工的成本,即諾斯所說的轉型成本(Transformation Costs)。然而另一方麵,由於供應鏈上各個企業之間信息流、物流和資金流的管理變得更為複雜,因而有可能導致交易成本(Transaction Costs)的大幅上升。要防止交易成本對生產效率的侵蝕,就必須要求核心企業具有較高的供應鏈管理水平,它不但要協調好供應鏈上下遊企業之間的關係,同時要盡可能利用包括物流公司、金融機構和電子交易網絡等外部機構的支持性服務。換言之,供應鏈管理能力成為決定一條供應鏈是否具有市場競爭力的關鍵因素。

在此背景下,供應鏈金融(supply-chain finance,SCF)作為商業銀行的一種新的金融服務,近年來在國際銀行業應運而生,成為商業銀行新的重要業務增長點。供應鏈金融是商業銀行站在供應鏈全局的高度,為協調供應鏈資金流,降低供應鏈整體財務成本而提供的係統性金融解決方案。對商業銀行而言,供應鏈金融在風險控製技術上的創新體現為充分利用供應鏈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動產或權利作為擔保,將核心企業的良好信用能力延伸到供應鏈上下遊企業;在營銷模式上的創新則體現為以中小企業為市場導向,力圖彌補廣泛存在於中小企業的融資缺口。 國家競爭力的視角來看,供應鏈金融由於能夠降低供應鏈整體融資成本,緩解中小企業融資壓力,增強供應鏈上企業從事創新的能力,從而有助於提升一國經濟的國際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