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EVA在國企考核中的運用(1 / 2)

EVA在國企考核中的運用

經管視線

作者:胡愛華

摘要:自國資委引入EVA考核以來取得一定成效,本文從國資委考核特點出發,分析EVA考核國有企業存在中的成績和問題,並提出改進EVA管理的一些辦法。

關鍵詞:EVA(經濟增加值);國企考核

中圖分類號:F27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2)07-00-01

國資委2010年開始正式對央企實行“經濟增加值(EVA)”指標考核,以其代替原有的“淨資產收益率”,與“利潤總額”一起成為考核央企的二個最重要指標。引入EVA指標,國資委清楚向央企傳達了以下信息:資金使用是有成本的,發展要從單純追求規模向價值創造轉變,集中資源經營發展好主業。

一、EVA基本含義

EVA是經濟增加值(EconomicValueAdded)的簡稱,定義為企業稅後淨經營利潤減去投入的全部資本(主要為計息債務資本和股東投入資本)成本後的餘額。其計算基本公式可表達為:EVA=稅後淨營業利潤(NOPAT)-資本投資額×加權平均資本成本。

按EVA理論,淨營業利潤不完全等同於會計上的淨利潤,而是要對其進行一定的調整後計算得出。如對企業投入的研究開發費用、教育培訓、市場開拓等有利於企業持續發展和價值創造的費用予以資本化在一定期間資本化。還有對企業收購其他企業形成的商譽等,其實也是企業所擁有的市場影響、品牌效應等,EVA理論認為其是企業發展的良好資源,計算時不予以攤銷。此外,EVA充分考慮資金機會成本,由淨營業利潤扣除了資金成本後才是企業真正創造的經濟利潤。

二、國資委EVA考核主要特點

一是對非經常性收益減半計算。國資委規定的稅後淨營業利潤=淨利潤+(利息支出+研究開發費用調整項-非經常性收益調整項×50%)×(1-25%)。對變賣主業優質資產收益、主業優質資產以外的非流動資產轉讓收益、其他非經常性收益等減除50%後計入淨營業利潤。同時,在計算資本時隻允許主業相關的在建工程可減除。

二是根據企業不同情況,分別規定了從4.1%到5.5%的資本成本率,且三年不變。同時,對資產負債率奇高的企業上浮0.5個百分點。

這些規定的提出,體現了國資委對主業經營特別高的重視。在此導向下,對央企剝離非主業資產,調整優化產業結構有很強的推動作用。同時,在考核初期,對人力資源開發、商譽等無形資產采取了簡化計算,有利於EVA考核順利進行和EVA理念的推廣。

三、EVA考核運用中問題初探

以筆者所在縣級央企子公司為例,根據近二年的工作實踐,試分析實行EVA考核以來企業取得的成績和存在問題。

一是EVA對促進企業強化主業經營成效明顯。近年以來,企業對考核指標越來越重視,普遍實行指標排名、同業對標等來加強企業經營。在EVA考核壓力之下,對非主業經營各級央企都進行了較為徹底的剝離,嚴格禁止新上馬非主業項目,為央企強化主業明昕產權起到了很好的引領作用。原本央企經營過多依靠規模擴張,導致投資散亂攤子鋪得過大,這也是國資委在2010年之所以要推行EVA考核的重要目的。

二是EVA考核促進了資金利用效率。EVA是經傳統利潤指標經修正後計算得出,需要扣除資金使用成本,這也是EVA與傳統利潤指標的最大區別。實行了EVA考核後,推廣普及了資金使用是有成本的這一概念,使原本資金普遍較為富裕的央企也不得不在企業經營中十分注重資金的作用效率。筆者所在的單位就在推行“資金池”的做法,將各下級單位的資金集中起來,相互調劑使用,從而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率。

以上是EVA考核初步取得的主要成果,當然其他如促進企業經營管理理念的轉變、項目評估運用等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以上二方麵是主要的。在取得一定成果同時,存在的問題應更引起我們的關注。以下將問題簡單歸納如下:

一是EVA理念未深入人心,部門認識還不到位。現階段EVA基本上是財務部門的事情,其他部門對EVA認識學習很少,基本上是從上到下的考核未實行從下到上的良性互動。由於EVA理念還屬較新的方法理念,相比於傳統的利潤指標理解起來對非財務人員有一定的難度,加之宣傳培訓不夠導致EVA對基層單位來說認知還遠不到位。這就對EVA深化運用和進步完善造成較大的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