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文學電子雜誌現狀研究
文化經濟
作者:林炎明 陳煒澤
摘要:本文以廈門大學校園文學電子雜誌為研究對象,從存在意義、製作到發行、存在問題等方麵對其生存現狀進行全麵剖析,進而提出校園文學電子雜誌的發展策略,以便使校園電子雜誌發揮其特有的載體作用。
關鍵詞:文學電子雜誌;製作團隊;推廣;讀屏;資源整合
中圖分類號:G237.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2)07-0-01
高校文學刊物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載體,是高校文化傳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它可以從某個角度反映出一個學校對學生德、智培養的重視程度。高校文學刊物越是盛行,其學生的個性就得到了更好的施展。縱觀高校文學刊物,基本上是由學生自主發起、自主編輯、自主製作、自主發行的,從其歸屬情況來看,以校刊、院刊、學生會刊物、社團刊物為多數。現今,大學生們對待校園文學刊物的態度已經開始呈現消極態勢,因此,就很有必要對與時俱進的新媒體表現方式進行一個調研,探尋如何使文學電子雜誌在校園文化中產生源遠流長的影響。
一、文學電子雜誌生存現狀
(一)高校文學電子雜誌存在背景
電子雜誌興起初期,多家大型電子雜誌發行平台迅速崛起,風靡一時的ZINECHINA、XPLUS、ZCOM、POCO相繼包裝上線。電子雜誌的風潮席卷了整個互聯網,無數風險投資商看到了隨風而來的商機。大學生們對新興事物總是充滿好奇心和包容心。他們是一群與時俱進的先行者,再由於他們大部分人對計算機技術的熟練掌握,電子雜誌也就很快融入他們的生活。又因學生出版刊物缺乏資金,文學電子雜誌具有製作成本低且發行成本低的特點,電子雜誌也就成為了大學生喜聞樂見的新載體。
本文將以廈門大學校園文學電子雜誌為例進行探究。廈門大學現在仍然在出版且較有影響力的文學類電子雜誌有四本:《十號線》《經緯·南島》《墨鄉》《言炎》。四本均由學生自主發起和運行,而本文著重對《十號線》進行解剖。
《十號線》創刊於2009年6月,其由2008級廈大青年漳州校區宣傳中心幹事提出創刊,並在宣傳中心成立製作團隊。該刊物分為日常期刊和專刊。日常期刊為雙月刊,包括專題、藝文、瑣記、尚品、攝影、資訊、背景音樂七個版塊。每期更換主題,並圍繞該主題展開相關的散文寄語、影音評論、時尚鏈接、人物訪談以及社團特稿等,值得注意的是,其從圖到文均為學生原創作品。其製作團隊主要有三個分支:采編、美編及攝影組。采編負責每期的主題設置、約稿、寫稿及審稿,美編進行整本雜誌的風格設計、排版,並將“原材料”加工成電子雜誌,攝影組則須根據主題及文章內容拍攝係列相關圖片,全程保證刊物的原創性。《十號線》的定位是“文藝、小清新”,因此,所有的文、圖都具有很強烈的個性特征。
通過對校園文學電子雜誌產生背景及《十號線》的了解,我們可以很明顯地看出此載體的重要意義。通過對廈大本科生的調查顯示,大約有83%的同學知道這些文學電子雜誌的存在,並有50%的學生在關注和閱讀這些電子雜誌。需求者的存在則意味著電子雜誌有著獨特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