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論我國會計專業課程改革之必要性(1 / 2)

論我國會計專業課程改革之必要性

文化經濟

作者:魏啟寬

摘要:本文就當今高校會計學生在求職市場供過於求的問題,分析我國高校會計專業課程目前的設置情況,以此為出發點提出對於改進高校會計專業生培養的建議。旨在實現培養適應社會需要、專業知識過硬的具有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意識的新會計人才。

關鍵詞:會計;課程;改革

中圖分類號:F23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2)07-0-01

會計學作為一門專業性很強的學科,在當今市場經濟日趨發展的形勢下,為公司經營及商務活動的管理者提供必要的決策信息,為流動資本市場的參與者提供重要的決策依據的同時,也為政府了解企業運營狀況、製定宏觀經濟政策提供有效的參考。正是由於此,各高校在培養會計人才,素質的提高方麵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但就近幾年會計畢業生的就業情況,卻不甚樂觀。從用人公司的反映來看會計專業的應屆畢業生在動手能力、實踐能力、應變能力和創新能力上遠未達到用人單位的期望值。在現階段,我國工商業界對會計本科畢業生應具備的能力依次為:實際操作能力90%、協調能力42%、財務管理40%、計算機應用40%、外語30%、生產管理52%,此外認為會計人員繼續教育的內容應為:財稅金融60%、財務管理50%、計算機和外語50%、企業管理52%。由此可見,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對會計專業人才的需求是向著科技和管理知識兼備、具有多元化結構知識層次和創新思維的應用型會計人才。因此,傳統的會計教學方式需要適時代而變,才能適應現代化經濟管理的需要,更好地培養出專業技術過硬、實踐能力夠強的複合型人才。

首先,各高校的要轉變會計教學理念。任何一項改革都必須以思想觀念的變革為先導。這具有指導性意義,正確的理論方能更好地指導實踐工作的開展。高校會計人才培養思路要符合當下國內國際經濟形勢,同時要依各高校教學特點進行改革,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發揮各自優勢,不能盲目跟風。以培養具有自我特色的會計專業學生為重點,這樣才能提高本科畢業生在供過於求的會計用人市場的競爭實力。

其次,完善會計教學課程體係,變革專業課程設置。教學體係包括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以及專業師資隊伍。

教學內容是學生接觸學習會計知識的第一手資料,是獲取會計知識的直接途徑,因此高校有必要、有義務適時更換教材,使內容保持常新。或者,學校可依據在讀學生特點自主編寫教材。隻有將最新穎、最前沿的會計知識教授與學生,這樣才能使學生具備較高的職業道德和職業素養水準。

教學方法是傳授會計知識的重要途徑,各高校要製定符合會計學內涵的教學方法。會計學是一項理論兼顧實踐,尤以實踐為主的學科。這就要求學生的學習不能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麵,更加注重提高學生實踐能力。因此,會計專業學生的實習培訓要在校內建立形成一套完備健全的會計實踐體係,例如模擬企業財務核算,以求貼近真實。會計專業的實習、實訓,既是教學環節的一個組成部分,又是培養學生理論聯係實際,提高動手能力,展示自我的一個平台。

完善師資結構,教師是提高教學水平的關鍵所在,一個好的師資隊伍,才能確保會計知識教授的完備性和係統性。其一,高校加強對教師理論水平的提高,以此可以更好地指導教學。其二,充實教師的會計實踐能力。由於教師從事的是教學工作,對實際操作缺少一定的了解,為保證會計教學不成為紙上談兵,有必要提高教師自身對會計應用的認知。其三,各高校可以外聘一些有關單位的主管業務領導和具有豐富經驗的財會人員來校兼職上課,擴大學生的知識視野和對未來職業發展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