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黑龍江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和推廣問題分析(1 / 2)

黑龍江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和推廣問題分析

地方經濟

作者:王佳玉 蔡玉秋

摘要:黑龍江省在科技成果轉化和推廣中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與科技進步發展迅速、社會經濟發展依靠科技的發達國家及省份相比較還存在很大的差距,有許多問題有待於進一步研究和解決。

關鍵詞: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推廣

中圖分類號:F32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2)07-0-01

一、黑龍江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和推廣存在的問題

(一)農業科技轉化與推廣工作人員積極性差

通過調查發現,黑龍江省農業科技轉化與推廣工作人員的積極性差,很少主動開展農業科技推廣工作,究其原因主要是資金投入不足。資金投入是實現科技成果轉化推廣的關鍵,發達國家非常重視科技成果的轉化與推廣,資金投入比較多。發達國家在科技成果研究、開發與推廣階段的經費投入比例一般為1:10:100,可以看出科技成果轉化與推廣在科學研究中的重要性。黑龍江省目前沒有專項科技成果轉化資金,在資金安排上與發達省份比較還有較大的差距。黑龍江省用於農業技術推廣的經費更為不足,嚴重影響了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現有資金投入數量和投入機製不適應農業推廣工作發展的要求,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麵臨著許多問題:一是推廣人員無經費下鄉開展指導工作,全省大多數地(市)一級推廣機構編內人員的推廣經費每人每年隻有200元左右,縣級推廣人員隻有100元左右;二是推廣項目經費不能及時、足額到位,很多推廣項目經費說在嘴上,落在紙上,不少項目經費職能到位70%;三是有的職工工資要靠創收來支付,難於兌現,挫傷了推廣人員的積極性。

(二)農業科技轉化與推廣人員依法辦事不到位

據佳木斯市農業推廣部門反映,佳木斯市先後建立了鄉(鎮)綜合服務站54個,撥專款建設了辦公室、實驗室以及必要的檢測儀器,建立了必要的實驗基地,具備了良好的農業推廣手段和條件。但近年來,一些鄉(鎮)將其專項資金挪用,房屋財產強行占用、出租、變賣,造成農業推廣人員無處辦公,失去推廣條件。除此之外,基層農業推廣體係出現了嚴重的“線斷、網破、人散、技黃”的局麵。“線斷”是指農業推廣體係上下不通,不能有機銜接;“網破”是指農業推廣體係中出現空白,農業推廣體係作為一張網,網中已有空洞;“人散”是指農業推廣體係中或某一推廣機構人員散了,或者人員大大減少了;“技黃”是指科技人員走了,農業科技推廣黃攤了。

(三)農業科技轉化與推廣模式守舊

傳統的農業理念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麵。第一,計劃經濟時期形成的固定的推廣模式,至今仍然沒有得到根本改變。以行政手段,自上而下,強調單一的技術服務,推廣項目由上級決定,缺乏市場需求,即為生產者——農民的需求考慮不足,推廣項目與農民需求錯位;第二,農業推廣的公益職能不夠明確,如何實施、支持公益功能的措施不力;第三,任務式思維嚴重,基層推廣機構創新性少,上級主管部門叫幹什麼就幹什麼,完成任務是關注的重點;第四,基層農業推廣人員專職性不強,行政工作過多,不能專門從事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第五,改革之後形成的“斷奶斷糧”、“自己找飯吃”等現象和做法依然存在,缺乏公共財政支撐保障。

二、進一步發展黑龍江省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推廣的對策建議

(一)增加資金投入,確保農業推廣公益性職能的實施

農業推廣機構的職能是公益性的,其職能服務相當於公共產品或準公共產品,公共產品供給理應由公共財政承擔,也是實現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必要條件,是建設現代農業的一個重要環節。公共財政支撐農業推廣機構實現公益性職能必須滿足以下條件:第一,保證農業技術推廣機構人員的工資不低於同級別公務員或事業單位工資水平;第二,保證農業技術推廣機構人員的工資及時、足額到位;第三,保證農業技術推廣機構正常運行的費用;第四,確保農業技術推廣人員下鄉指導工作的差旅費;第五,確保農業推廣機構購置必要的儀器設備和及時更新換代;第六,確保試驗基地進行中試檢測等正常運營的費用。通過政府公共財政投入,建立風險投資體係,帶動企業、社會等資金用於農業技術推廣,形成穩定的、多元化的投資體係,從而推進農業技術成果的轉化與推廣,促進現代農業建設進程的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