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龍林業局林業經濟發展的思考
地方經濟
作者:李延生
摘要:以和龍林業局林業經濟發展為對象,從促進林權製度改革、增加林業科技投入等方麵分析了轉變林業經濟發展方式的必要性,進而提出了轉變我國林業經濟發展方式的有效途徑,對林業企業走可持續發展道路提出了一些見解。
關鍵詞:林業經濟;問題與對策;和龍林業
中圖分類號:F32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2)07-0-01
和龍林業局始建於1958年,林區地處長白山腹地,與朝鮮民主共和國隔圖們江相望,截止到2012年,全局總經營林區總麵積17萬多公頃,目前林區人口1.7萬人,職工8242人。54年的林業生產建設曆程,和龍林業局為國家經濟建設提供了大量的優質木材,然而取多予少、掠奪式的過量采伐的生產方式導致了企業在上世紀90年代出現了資源危機、經濟危困的“兩危”困境。1998年國家啟動一期天保工程後,和龍林業局製定了國有天然林保護措施,從1997年的25萬立方米調減到2011年的13萬立方米,采伐方式也由以往大麵積皆伐向低強度更新擇伐轉變,十幾年累計調減商品材產量110萬立方米,大幅縮減主伐生產,然而林區多年來形成的“獨木”支撐經濟發展格局單純依靠大量減產,根本無法適應現代生態型林區經濟發展的需要。本文將以和龍林業局為例,分析經濟轉型時期要解決的問題和矛盾,試圖尋找經濟發展的創新思路。
一、和龍林業局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
1.森林資源質量數量不斷下降。和龍林區經過長期的開發利用,天然林資源消耗過大,特別是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計劃經濟期間,國家建設需要大量木材,和龍林業局邊生產邊建設,每年向國家提供的木材量都比較大,多數都采用皆伐方式,大量消耗天然成過熟林資源,導致采伐與森林培育比例失調,後備可采森林資源急劇減少,質量下降,使現有的森林資源永續利用的難度加大。並且可利用森林資源不足,1998年,國家啟動一期天然林保護工程後,森林經營按兩類三劃分的原則實行分類經營,林區可供采伐利用的森林資源逐年減少,人工更新造林保存麵積偏低,人工林樹種結構不合理。尤其是能做為短輪伐期利用的楊樹品種數量偏低,不利於資源的可持續利用,而相對應的速生豐產林、工業原料林及經濟林的建設又受資金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完全不能滿足現代林區發展需要。
2.企業負擔較重,無法為林區建設提供必要資金支持。林業企業社會負擔較重,2009年,公共事業項目劃歸和龍市政府統一管轄以前,和龍林業局每年要為林業教育、林業衛生、森林公安、森林消防、森林法院等林業營業外公共事業支出大量經費,這樣就限製了企業自身發展的活力,創造性得不到充分發揮,生產經營步履維艱,同時林區人口卻在逐年增加,企業負擔過於沉重直接導致使基礎設施條件難以改善,很難為林業經濟發展提供必要的資金支持,隨著人口、經濟高速增長,森林資源將造成較大消耗並形成巨大壓力。
3.林區科技創新水平較為落後。林區科技創新成果數量少,科技創新的後勁顯著不足,製約了創新技術對行業或產業的提升作用,導致行業技術進步緩漫。高新技術引進和應用滯後,對傳統林業的改造和帶動作用不強。先進實用技術推廣還不全麵,成果技術組裝配套應用不力,生產中標準化實施的力度十分薄弱,林業生產中科技整體貢獻率還不高,造林成活率還不夠穩定,經濟林災害損失還沒有得到有效控製,林業產業經濟效益還比較低。科技支撐的整體能力與林業建設的要求有一定差距林業技術推廣相對滯後,橋梁和紐帶作用發揮不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