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淺析平衡計分卡應用失敗的原因及對策(1 / 2)

淺析平衡計分卡應用失敗的原因及對策

經管視線

作者:鄭桐

摘要:金融危機以來,為了規避風險,不少企業開始探索新的業績評價與價值管理模式。人們意識到片麵的追求利潤最大化、投資報酬率及現金流量等財務指標,早已不能滿足現代企業管理的要求。於是大家不再單純從企業的財務指標來衡量它的業績好壞,而是從包括生產率、市場占有率、客戶滿意度、企業學習與成長等全方位多角度進行考核。於是,平衡計分卡這種先進的業績評價模式在我國開始悄然流行起來。然而,這種先進的業績評價模式卻在很多企業應用中出現“水土不服”的情況。

關鍵詞:平衡計分卡;應用失敗;對策

中圖分類號:F2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2)07-00-01

一、關於平衡計分卡的有關說明

平衡計分卡是以企業發展戰略為導向,通過財務、客戶、內部業務流程和學習與增長四個方麵及其業績指標的因果關係,全麵管理和評價企業綜合業績。以上四個視角均由願景與戰略轉化而來,每個視角下所列示的目的、指標、指標值和措施,則是願景與戰略轉化的四個階段。

為綜合評價業績,企業在財務因素之外引入客戶、內部業務流程、學習與增長等因素,實行財務指標與非財務指標的相互補充,達到一定程度的平衡。財務視角是整個平衡計分卡的出發點和歸宿,企業仍以謀取股東利益最大化為出發點,但以滿足客戶需要(如價格、質量、功能、品牌、服務等)為前提條件。如何最優的滿足客戶需要,須優化內部業務流程(如運營流程、客戶管理流程、創新流程、行政管理流程等)。而內部業務流程的優化則取決於學習和成長方麵,也就是人力資源、信息資源和組織資源的狀況能否創造出優化的內部業務流程。反之,企業擁有優良的人力資源、信息資源和組織資源是為獲得優化的內部業務流程,滿足客戶需要,進而謀取股東利益最大化。平衡計分卡的四個視角連接成一個“閉路循環”,如圖示:

二、企業應用平衡計分卡失敗的原因

從上圖我們可以看出,平衡計分卡在理論上是十分完善和科學的。如果每個企業都能成功運用平衡計分卡的原理進行管理和績效考核,則受益匪淺。然而事實卻並非如此,我國很多企業應用平衡計分卡失敗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設計不合理

1.戰略規劃缺失。我們通過調查發現,很多企業在實施平衡計分卡之前,並沒有深入分析自身麵臨的內部因素(如企業資源、企業能力、核心競爭力、自身優勢和劣勢等)和外部因素(如宏觀環境、行業環境和經營環境等),不結合各自的特點,製定科學的發展戰略,有的企業幹脆花錢委托谘詢公司設計。而平衡計分卡理論的首要目標就是製定企業的“願景與戰略規劃”。隻有製定正確的目標,才能指導企業組織所有的行動和決策,確保全體員工上下一心。

2.盲目地模仿或抄襲。不少企業的管理層對平衡計分卡的理解一知半解,大多照搬照抄,斷章取義,流於形式,走過程。由於未能結合企業真實情況,采取理論聯係實際的辦法,製定適合自己的業績評價模式,所直接以導致平衡計分卡應用失敗。

3.指標值設計不科學。指標值要采取定性和定量的方法科學製定,要充分考慮曆史因素和行業因素,預測未來可能存在的經營風險和財務風險。而有的企業指標值設計隻憑經驗估計測算,缺乏科學和動態,隨意性強。有的隻考慮財務指標,而或略了非財務指標,沒有製定一套有機完整的業績評價係統。

(二)執行不到位

有了好的戰略規劃,並不代表就能取得好的結果。在績效考核的執行關節中,很多管理人員由於自身缺乏管理意識,對績效管理認識不足,不能把業績考核和企業發展戰略相掛鉤,盲目執行。有的單位隻重結果,輕過程,重財務指標,輕非財務指標,造成執行片麵。有的企業隻注重市場占有率,卻忽略老客戶的維護等。

還有的企業高層管理人員,學曆偏低,對平衡計分卡的認識不足,態度反複無常,不支持平衡計分卡的應用,覺得太繁瑣。對製定的目標體係不嚴格執行,對執行中發現的問題又視而不見,導致執行流於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