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企業績效評價方法的比較分析(1 / 2)

企業績效評價方法的比較分析

經管視線

作者:任曉麗

摘要: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環境的不斷變化,企業之間競爭力的不斷增大,企業績效評價方法的運用越來越能顯示其獨特的優勢。本文從平衡計分法(BSC)、經濟增加值法(EVA)、國有資本金效績評價規則和BP神經網絡績效評價法四種評價方法入手,比較和分析各種方法的優劣,為企業在市場競爭中的宏遠發展提供一些行之有效的思路。

關鍵詞:績效評價方法;市場環境;發展現狀

中圖分類號:F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2)07-00-02

企業績效評價作為按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所實施的一項企業監管製度,多用於描述企業的經營效益和經營者績效,運用運籌方法和數理統計,參照特定的評價標準和一定的程序,通過定性或定量的比較分析所作出的公正、客觀、準確的評判。隨著市場競爭力不斷增大,優勝劣汰趨勢的加強,逐漸展現著其獨特的優勢,對於企業長期發展和適應我國市場經濟體製改革都擁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一、企業績效評價指標的應用

企業績效評價指標作為衡量企業經營效益的主要指標,分為財務指標和非財務指標兩種。其中財務指標指的是評價和總結企業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標準,包括盈利能力指標、償債能力指標、發展能力指標、運營能力指標。而非財務指標是相對於財務指標來說的,是刨除財務數據的計算的其他因素,像顧客滿意度、創新能力、公司潛在發展能力等。這兩者廣泛應用於企業經營成果的分析。

二、企業績效評價方法的比較與分析

隨著現代市場的競爭力不斷加強,企業生存環境也在隨之發生變化,現代化模式產生下的企業績效評價方法由此產生。一般分為平衡計分法(BSC)、經濟增加值法(EVA)、國有資本金效績評價規則和BP神經網絡績效評價法四種評價方法。以下就根據這四種方式進行比較分析。

1.平衡計分法(BSC)。BSC(Balance Score Card,平衡計分法)於1992年由哈佛商學院羅伯特·卡普蘭和戴維·諾頓發明,是一種用於評價績效管理和績效考核的工具手段。目的在於找出超越傳統以財務計量為主的績效衡量模式,以使組織的“戰略”能夠轉變為“行動”,將企業的戰略落實到可實行和可操作的目標上來。其中,平衡計分法由財務指標、顧客導向經營指標、企業內部業務指標以及學習創新和成長指標構成,反映了企業整體運行的經濟效益,並從宏觀的角度上對公司未來戰略進行了分析。財務指標與非財務指標的相互融合是平衡計分法的最大特色,也是其核心所在。其中以財務指標為主體,非財務指標占整個評價體係的三個層級。兩者相互融合可以彌補單一財務評價指標的不足,但是非財務指標也暴露著難以量化、因果關係難以確定、有效性值得質疑的弊端。

2.經濟增加值法(EVA)。EVA(經濟附加值(Economic Value Added,簡稱EVA)美國學者Stewart提出,並且由美國著名的騰思特谘詢公司(Stern Stewart & Co.)注冊並實施。經濟增加值發指的是以經濟增加值的理念管理係統,並製定決策和報酬的一種新型的激勵方法。方法是將企業稅後純營業利潤扣除,剩下的包括債務和底金成本後的利潤餘額,結合資產和損益表以及負債表所得出的企業業績指標。一般用於描述針對企業目標創新的財務管理和企業經營管理,是將經濟學理論與金融理論很好融合的最佳範本。由於經濟增加值法作為一個單業績評價指標,在財務方麵隻能反映企業創造最終價值的能力,不能夠做到全麵細致,所以在運用時,一般以經濟增加值法為核心,配合財務指標兩者共同使用。隻有這樣才能做到係統、全麵地評價企業經營、財務方麵的具體情況。而對於非財務指標方麵,經濟增加值法的重視程度較低。

3.國有資本金效績評價規則。國有資本金效績評價規則是一項針對現代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和政府職能轉變需要的特點規則。其在於加強和鞏固國有資本的基礎管理,完善國有資本的監管製度,科學合理地分析和反饋企業在運行生產過程中的財務狀況和資本運營狀況,對企業在一定時期內的財務收入,企業支出等經營成果,進行定性或定量的比較與分析,得出合理、客觀、公正的評價,督促企業針對自身的不足之處進行修改,滿足現代化市場發展的需要。我國在設定國有資本金績效評價規則時有著優於國外資本金績效的獨特之處。如在財務分析中采用了層層分析的思想,這樣細致的分解更加滿足了對於財務評價的精確化標準。此外,將平衡計分法融合到非財務指標中來,體現了全麵管理的綜合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