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重力模型下東亞地區文化商品貿易現狀的實證分析(1 / 3)

重力模型下東亞地區文化商品貿易現狀的實證分析

經貿論壇

作者:喻莎莎

摘要: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日益加深,各個國家與地區之間的文化也在不斷地加深交流,作為文化價值的載體,文化商品的貿易數量也在不斷上漲。尤其是在東亞國家地區之間,以日本、韓國為領頭軍,各國都在加大政策鼓勵本國文化產業創新發展。本論文中,作者以重力模型為基準,分析探討了東亞地區各國之間的文化商品貿易發展現狀並對其因果聯係的因素進行了驗證。這些因素包括:國內生產總值、人文發展指數、地理距離、人均收入水平、語言背景、國土是否接壤、互聯網的普及程度,等等。

關鍵詞:文化商品;重力模型

中圖分類號:F7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2)07-00-04

根據文化商品的不同特性分為五類:文化遺產類,印刷製品類,傳播媒介類,視覺藝術品類,以及電影攝影製作類。不同的因素在不同的商品貿易中發揮著不同的作用。總體來說,一個國家的國內生產總值起著關鍵性的正相關因果發展作用,語言,人均收入水平和互聯網的普及都有著顯著效應的推動發展作用,而地理位置的原因有反作用因素。本論文的研究結果對一個國家製定推動文化商品貿易的發展的戰略政策可以提供一定的建議,也對文化商品相關企業在日後的發展中有著引導作用。

一、文化商品貿易研究背景

隨著市場經濟體製在中國各類商品市場的快速延伸與發展,大部分商品都已經進入了固定的循環經濟模式,尤其是生活必需消費品以及能源類消費品。另一方麵,隨著世界貿易的迅速發展,各個國家之間的交流活動也在不斷增加,而文化商品貿易也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在二戰之後的經濟高速發展之後,美國遭遇了經濟大蕭條之後,市場上民眾的精神需求大幅度的增加使資本家認識到,經濟效益不僅僅可以從工農產品上得到巨大的利益,文化價值同樣可以創造高價值的效益,如果把“文化”實現產業化,實現文化藝術的產品化,文化單位和傳媒機構的企業化,文化藝術領域和多媒體現代娛樂集團的資源融合化,可以使規模化的文化商品產生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而通過近百年的發展,美國文化產業已經成長為國民經濟中地位僅次於軍事工業的支柱性產業,每年的產品出口超過了航天工業相關產品的出口,成為第一大出口創彙產業。而我們知道的,每年的美國文化產品出口不僅僅為美國傳媒資本家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也給美國政府帶來了相應宣傳的“硬實力”表現。

“文化”的定義非常困難,因為其涵蓋了很多虛擬的社會價值,比如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曆史,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我們很難用一個框架來約束文化的定義以及其價值。而在世界範圍內,我們更難去劃分文化的界限,比如亞洲地區,日本、韓國很多文化都起源於中國,具有許多相似性。在西歐和北美地區,也有很多文化價值觀都是通用的。因此,在本論文中,我們用“文化產業”的概念來定義文化的價值。文化產業最早產生於20世紀,是在霍克海默所著作的《啟蒙辯證法》一書中提到,後來由英國經濟學家約翰霍金斯用“創意產業”來加強了文化與政府間的相互依賴扶植關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對其定義為:文化產業就是按照工業標準,生產,再生產,儲存以及分配文化產品和服務的一係列活動。而這個產業所誕生的所有產品都是文化產品。介於文化的特性,關於文化商品的研究相對比較少,而研究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之間貿易往來的很多。隨著各個國家之間信息與基礎商品的貿易增加,很多國家民眾的思想認知都被外國文化所影響甚至改變。特別是很多發展中國家中,海外文化商品都占有一定的比例,甚至超過了本國文化商品的比重。中國就是典型的例子,這和中國近年來接受了許多海外投資帶來的經濟協作有很大的關聯性。

文化產品的崛起發展是在二戰之後,和人民的生活消費水平是有緊密聯係的,一般我們判斷說人文發展指數越高的地區,其文化商品消費力會越強。按照傳統的消費觀念,人類的發展消費分為三個階段:在第一階段,人們的消費都集中於食物和衣物的消費,所以這個階段工農業發展迅速,和第一次、第二次產業革命的時間相吻合;第二階段,人民的消費模式就轉向了自我滿足與表現,就會大量的購買生活消費品,比如餐具,廚具,書桌等等相對生活必需品,所以會帶來科技技術與相對稀缺生產要素的大量移動與發展;而發展到現在,很多人們的生活需求模式已經轉變到了第三階段,生活娛樂與文化精神層次的消費過程。據統計,現在在歐洲國家,精神娛樂消費的支出,包括視聽娛樂、電腦設備、CD、DVD等音樂設備,運動設施,玩具,新聞報紙讀物,看電影,買彩票等等行為已經占到家庭支出5%的比例,由此可證明,文化商品的貿易帶動了各地文化商品的消費增長。據聯合國貿易發展協會統計,世界文化產品的總產值在2007年已經達到了13萬億美元,並且每年保持7%的速度增長。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也在調查報告中得出結論,組織成員每年的文化創意產業增長率都在5%至20%之間。世界銀行也預計在未來10年中,文化產品的生產值會占據到世界生產總值的10%左右。而當今的先進科技技術與數字技術也更加加速了文化產品的傳播與發展,文化產品所交易的並不僅僅是商業利潤的價值,也附加著一個國家的形象價值。

綜上所述,文化產業及其相關產品一直在世界貿易活動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角色,所以這也是為什麼在今年召開的十六屆七中全會中,胡錦濤主席強調要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發展大繁榮,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關於文化產業價值創新的研究,在西歐國家,北美國家一直是作為戰略課題進行研究,包括最近日本和韓國也強調“文化興國”的概念,大力推動文化事業的創新與改革。而我們國內關於文化產業的研究尚在起步階段,和其他國家的文化產品貿易情況研究也一直停留在理論研究階段,沒有具體的實證檢驗來驗證分析中國當前文化產品處於一個怎麼樣的形勢地位,所以在政策推動方麵,還處於比較落後的意識。

因此,本論文主要側重點就在於東亞地區的文化商品貿易特性的研究。選擇“東亞”地區的區域研究原因如下:1.東亞地區一直是亞洲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地區,包括日本、韓國、中國等國家,具有資本主義體製和社會主義體製兩類國家,是文化體製交流密集的地區。2.東亞這些地區具有相似的曆史發展背景,在曆史上,這些地區是使用同一種語言,同樣的民族風俗和思想,例如儒學。3.這些地區在地理位置上也非常接近,這使得他們之間進行貿易往來時不需要花費很高的運輸成本;而同樣的緯度也給予了這些地區時差不大的消費市場時間。4.大部分關於文化商品貿易的研究都集中於文化商品盛行地歐美國家,而忽略了在近年來同樣占有很大比例生產和消費市場的東亞地區。本論文的主要研究目的是研究影響中國在東亞地區文化產品貿易的格局比例,以及有哪些因素對東亞當前的文化產品的生產與消費有著顯著的影響。因為是國家間的貿易格局分析,所以我們集中考慮宏觀政策因素的影響力分析,例如市場大小,人均收入水平,以及交通運輸便利程度,語言文化的遺傳性等等。本文的研究結果對文化產業發展的相關政策的實施方案有較大的意義,同時對文化產品相關的生產企業製定相關海外開發策略也有著重大意義。

二、文化貿易理論研究背景

在上一節中,我們提到不同國家對於文化產業的定義都不同。例如,美國認為文化商品等同於版權產品,這也是為什麼美國特別注重知識產權保護的法律作用;日本政府認為所有跟文化相關的產業與產品都可以歸總到文化產業中區,例如傳統的表演,展覽,新型的傳媒文藝,休閑娛樂,電視電影,旅遊,所以他們又稱“文化產業”為“內容產業”,美國和日本都強調的是文化產業所附帶的自身無形的價值。而中國現在對於文化產品還沒有具體明晰的定位,所以我們借用聯合國科教組織的定義作為本論文的論證依據。UNESCO把文化商品和服務分為兩類,一類是核心的文化商品,另一類是相關文化商品,如下圖所示:

根據世界海關組織製定的《商品名稱及編碼協調製度的國際公約》(HS Code)我們把核心文化商品分為5大類:文化遺產價值商品類;印刷製品類(包括書籍,新聞報紙,期刊雜誌,以及其他印刷製品);音樂及相關表演藝術的磁帶,記錄品類;視覺藝術品類,以及電影攝影製品類。這五類商品特征都比較明顯,而且和人民的生活聯係比較緊密,對經濟推動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作用,故有較大的研究價值。

關於文化商品貿易的理論研究有很多,大致分為兩類,一類是傳統貿易理論,第二類是新興貿易理論。傳統的貿易理論中,我們可以用大衛李嘉圖的比較優勢理論分析西歐國家之間的文化商品貿易起源問題,例如,Mas-Colell在1999年的時候提出“不同國家的優勢產品決定了其在貿易中的地位。”挪威在製作冰雕上有絕對的優勢,而西班牙在製作雕刻上有優勢,英國在詩歌創作上有著相對優勢,那麼西班牙和挪威會從英國進口詩歌類書籍,而英國從西班牙和挪威進口視覺藝術品,這都是由國家本身的生產特性來決定的。Schulze在1999年按照文化的特性把文化商品分為三大類:可複製產品,不可複製產品和現場實況表演,他認為可複製的產品都可以用傳統貿易理論來說明,但是不可複製類產品和直播表演不可以用傳統的貿易理論分析說明。基於這種觀點,他擴展了內部經濟規模效應在文化產品當中發揮的作用,以美國好萊塢電影製作為例,電影的前期製作固定成本的投資要遠遠高於後期複製的成本,所以規模較大的公司在前期投入時會投入大量的資本來爭取在市場中的競爭優勢,這個投資比例相對於後期複製的成本可以忽略不計,憑借這個單項優勢可以把中小規模的公司擠出電影市場。除此以外,也有很多經濟學家用“需求偏好理論”來分析不同文化產品價值在市場中的不同體現和作用,一般來說,我們認為需求偏好比較類似的國家地區之間的文化商品貿易數值會高於需求偏好差異較大的國家地區。例如,日韓中這三國的文化商品貿易數值會高於日本與美國、英國、法國等地區背景差異較大地區之間的貿易數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