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風險管理審計初探(1 / 2)

風險管理審計初探

財經縱橫

作者:李洪豔

摘要:隨著現代企業製度的逐步完善,企業對內部審計人員的要求越來越高,管理層往往希望內部審計人員對企業經營活動、內部控製、內部管理等全麵工作實施監督,為企業經營目標的實現和經濟效益的提高提供合理保障,這就要求內部審計要開拓審計思路,創新審計方法。

關鍵詞:風險;風險管理審計

中圖分類號:F239.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2)07-00-01

風險管理審計是對傳統審計方式的突破和創新,是內部審計發展的方向。各企業都在嚐試推行風險管理審計,將內部審計自身的監督職能與企業的經營目標有機地結合起來,充分發揮內部審計在企業經營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一、風險的基本概念及相關知識

1.風險:《國際內部審計專業實務框架》將風險定義為,對實現目標有影響的事件實際發生的可能性。其衡量結果是後果和不確定性。

2.風險的特征:不確定性、未來性、目標性和雙麵性。

3.風險的種類:《中央企業全麵風險管理指引》將企業的風險分為戰略風險、運營風險、財務風險、市場風險和法律風險。要求企業辨別出對戰略和經營目標影響最突出的重大風險,進行重點管理。

4.風險管理:《中央企業全麵風險管理指引》指出,風險管理是圍繞公司的總體經營目標,在公司管理中各個環節和經營過程中推行風險管理流程,培養風險管理文化,建立風險管理體係,為企業經營目標的順利實現提供可行的、合理的保證。

5.風險管理的目標,主要包括3個方麵,一是降低風險發生的可能性;二是使企業的目標實現的更好;三是在降低風險發生的可能性的同時,使企業的目標實現的更好。

二、傳統模式下的內部審計已不適應企業發展的需要

從傳統的內部審計看,其審計範圍大多局限於經濟責任審計和財務收支審計,並且這兩項審計工作還隻是單純的查錯防弊,且均是事後審計,很難做到事前監督、事中控製,內部審計工作所要達到的效果不明顯。

對於經濟責任審計而言,基本是幹部新的工作崗位已經確定,幹部管理部門才下達“幹部離任經濟責任審計委托書”,根本做不到先審後離,如果離任幹部沒有原則性的錯誤和失職,審計結論不會對其造成任何影響,審計工作成了走過場,審計結論不能真正成為選拔任用幹部的依據。

財務收支審計是筆者所在公司前些年開展較多的一項審計項目,原則上每年對下屬的十幾個分支機構進行財務收支審計,但也僅僅局限於賬務處理是否合理、有無錯賬等查錯審計方麵,基本都是一些會計核算問題,提出的問題也都是賬務處理的合規性、合法性問題。與通過審計結論對企業的經營活動進行監督並以提高企業經濟效益為目的的審計模式相比,有很大的區別。

無論是經濟責任審計還是財務收支審計,筆者所在的公司,傳統的審計過程均是從製度審核入手,問卷式的內控調查方式不痛不癢,可有可無,回答的嚴絲合縫,反映的表象是管理嚴謹;而實際操作中往往是有令不止,有度不行。通過製度審核往往隻是了解了企業的基本管理情況,實際審核時,仍然是循序漸進,按部就班,按業務的發生順序進行審計,往往就是一些報表數據的統計工作。審計結束後,隻是提些不大不小的問題,對企業經濟效益的提高意義不大,所以審計的結果也不能夠引起管理層的足夠重視,相反卻引起各個相關部門的抵觸情緒。長期下來,勢必造成審計部門在企業中的地位低下,提出的審計建議被審計單位不得不改,卻又應付了事,整改不到位,推進困難。

三、嚐試開展風險管理工作

風險導向審計是內部審計發展的方向,它注重的是風險預知,風險管控,弱化了循序漸進的審計模式,節約了審計資源,提高了審計效率和審計質量。

筆者所在的公司2010年進行了重組,按照新公司風險管理的需要,每年需開展風險信息搜集及評估工作,並編製全麵分風險管理報告。依照風險類別,審計部門嚐試組織公司管理層、中幹層和普通技職人員進行了風險管理初始信息的填列、收集工作,並在此基礎上進行風險排序。結合公司的實際狀況,經管理層評估,確定公司的十項重大風險,見下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