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內部控製環境存在的問題與對策
財經縱橫
作者:李素萍
摘要:內部控製是企業管理的重要內容,也是企業自行製約與調節的內在機製,它貫穿於企業經營管理的全過程。內部控製環境是企業實施內部控製的基礎,完善內部控製環境有利於內部控製目標的實現,防範舞弊行為的發生。本文闡述了內部控製環境的基本內容,分析了我國企業內部控製環境存在的問題,並提出了完善企業內部控製環境的對策。
關鍵詞:企業;內部控製;控製環境;對策
中圖分類號:F27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2)07-00-01
一、控製環境與內部控製概述
控製環境是指能夠對建立、加強、削弱特定政策、程序及效率產生影響的各類因素,主要是對企業內部控製有重大影響的因素,控製環境的好與差直接決定了內部控製的實施效果,以及企業戰略目標的實現。影響內部控製的環境可分為內部環境和外部環境。內部環境包括機構設置、治理結構、權責分配、人力資源政策、內部審計和企業文化等。內部環境能夠確定企業的基調,它規定了企業的基本架構和紀律,影響企業文化的塑造以及員工的控製意識等,是企業建立和實施內部控製的基礎。外部環境包括社會經濟形勢、道德環境、法律環境以及政府等,它對內部控製的影響更多的體現為規範與約束。環境範圍一般是指內部環境,由於外部環境不在企業的可控製範圍之內,因此不能視其為企業內部控製係統的一部分。內部環境是企業內部控製的關鍵,對內部控製的組成形式、觀念及實施產生直接影響,是建立和運行企業內部控製係統的有效保證,能夠對內部控製係統的實施產生持久且重大的影響。
二、企業內部控製環境存在的問題
1.缺乏完善的公司治理結構
企業雖具備了“三會四權”的製衡機製,但實際的治理運作過程卻是形式上的合規,是被動的,無法有效發揮其應有的作用。首先,董事會運作效率不高,缺乏獨立性。我國企業的董事會成員大多由第一大股東提名,董事長享有的權力過大,缺乏有效的董事考核機製。其次,監事會履行監督職能流於形式。監事會成員大多數由企業內部被監督者選出,且缺乏專業素養,難以充分發揮監督職能。最後,經理層缺乏健全的激勵和約束機製。
2.內部機構設置與權責分配不合理
一是企業在設置內部組織機構時,沒有考慮企業發展戰略及所處的環境,對集權與分權度考慮不清。二是企業組織層次設置過多,導致官僚之風盛行,運行效率過低。上下層級之間溝通不順暢,影響了信息在各層級間的傳遞。三是各職能部門權責不明,存在職能交叉或關鍵職能缺位的問題。沒有做到不相容崗位或職務相分離,缺乏相互監督或製約機製,未建立關鍵崗位職員的輪換製度。此外,未形成明確的製度用以規定各層級的權限。
3.內部審計機構監督職能弱化
首先,內部審計機構設置不夠合理。其設置模式仍以總經理負責型為主,這使得總經理的決策與經濟行為無法得到內部審計機構的有效監督。其次,內部審計職能定位低。大多企業的內部審計以財務審計為主,而很多管理中的漏洞及舞弊行為卻無法從賬麵上看出,監督職能不能正常發揮。最後,內部審計人員知識麵單一。內部審計人員多為財務出身,接受過係統、專業的內部審計培訓的較少,缺乏企業經營管理等相關知識和經驗。
4.缺乏良好的人力資源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