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實行四等人製,元朝建立後,蒙古人作為統治民族列為第一等級。其次根據所征服地區民族的時序,又依次分為色目人、漢人、南人三個等級。
並認為四等人的政治待遇有所區別,在任職、科舉、刑律等方麵,均有不同的待遇。
元中期政變頻繁,政治始終未上正軌。後期政治腐敗,權臣幹政,民族矛盾與階級矛盾日益加劇,導致元末農民起義。
1368年,朱元璋稱帝建立明朝,隨後北伐驅逐元廷攻占北京。
此後元廷退居漠北,史稱北元。1402年,元臣鬼力赤篡奪政權建立韃靼,北元滅亡。
明朝(1368年―1644年)是中國曆史上最後一個由漢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共傳十六帝,享國二百七十六年。
明初曆經洪武之治、永樂盛世、仁宣之治等治世,政治清明、國力強盛。
中期經土木之變由盛轉衰,後經弘治中興、嘉靖中興、萬曆中興國勢複振,晚明因東林黨爭和天災外患導致國力衰退,爆發農民起義。
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禎帝自縊殉國,明朝覆滅。
明朝宗室在江南建立南明,隨後清朝趁亂入關,擊敗大順、大西、南明弘光、隆武、紹武等諸政權。
1662年永曆帝被殺,南明覆滅。1683年清軍攻占台灣,奉明正朔的明鄭覆滅。
明代疆域囊括漢地,明初東北抵日本海、外興安嶺,後縮為遼河流域;北達陰山,後撤至明長城;西至新疆哈密,後退守嘉峪關;西南臨孟加拉灣,後折回約今雲南境;並在青藏地區設有羈縻衛所,還曾收複安南。
明代手工業和商品經濟繁榮,出現商業集鎮和資本主義萌芽,文化藝術呈現世俗化趨勢。
據《明實錄》所載人口峰值為7185萬,但大部分學者認為實際逾億,也有學者指出晚明人口接近兩億。
明朝是繼漢唐之後的黃金時期。
明代,無漢之外戚、唐之藩鎮、宋之歲幣,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清朝康熙皇帝對明太祖評價為“治隆唐宋”,《明史》評價明成祖為“遠邁漢唐”。
明朝,是一個讓人敬佩的王朝。
奴兒幹都指揮使司(簡稱“奴兒幹都司”)是中國明代政府設置於黑龍江、阿速江(今烏蘇裏江)、鬆花江以及腦溫江(今嫩江)流域的地方軍政機構。
洪武年間,黑龍江下遊奴兒幹地區的元代故臣多歸降明政府。
永樂九年(1411),正式開設奴兒幹都司,為明政府管轄黑龍江口、烏蘇裏江流域的最高地方行政機構。都司的主要官員初為流官,後為世襲。
在此期間,明朝在鬆花江上建成了造船廠,有著名的阿什哈達摩崖石刻為證。
其境內的蒙古、女真、吉裏迷、苦夷(苦兀)、達斡爾等族人民,多以漁獵為生。轄區內分置衛所,明朝政府還任命各族首領掌各衛所,給予印信,仍其習俗,統其所屬,以時朝貢。
貢物有海東青、貂皮、馬匹等土特產品,相當於內地的賦稅。明政府在元代驛站的基礎上,恢複了奴兒幹通往內地的驛傳,密切了奴兒幹同明廷的政治聯係、經濟往來和各族人民之間的友好關係,促進了當地社會經濟的發展。
奴兒幹都司治所在黑龍江下遊東岸的奴兒幹(今特林),下距黑龍江口約200千米。派到奴兒幹都司的官員和駐防軍都在這裏。有衛、所四百餘,屯駐軍隊,轄區東至海,東北包有庫頁島,西至斡難河(鄂嫩河),南接圖們江,北抵外興安嶺。
明永樂十一年(1413)與明宣德八年(1433)曾二次在特林修建永寧寺,並立有二碑。記載於19世紀許多中外文獻的特林永寧寺的兩塊石碑,一塊刻有《敕修永寧寺記》,分別由漢語及蒙古文與女真文寫成;另一塊有漢語碑文《重建永寧寺記》,記錄了明政府管理和經營奴兒幹都司的事實。
清光緒三十年(1904),二碑被俄國劫去,今藏於海參崴博物館。
16世紀末至17世紀初,以努爾哈赤為首的建州女真逐漸取代了明朝對黑龍江地區的統治。
東北方向在成祖時期開拓極遠,設奴兒幹都司於黑龍江口,轄區遠至南西伯利亞,其地極北苦寒,道路不便,女真人也多有叛亂。
至宣德末年,宣宗逐放棄開拓西伯利亞的計劃,內遷奴兒幹都司於三萬衛(今遼寧開原)。於是帝國在東北方向的擴張停滯,大致為直接管理遼寧,而對以東和以北的女真部落以衛所製度進行統治。
至明末女真興起,逐亡天下,宣宗亦有責任焉。女真在明朝初期分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東海女真三大部。後又按地域分為建州、長白、東海、扈倫四大部分。
1615年,建州女真首領努爾哈赤在新賓縣二道河子畔的赫圖阿拉城稱汗建國,國號稱為“大金”,史稱後金。1635年皇太極改為滿州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