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說,察言觀色是一種好習慣。
所謂察言觀色,很多人認為那是留意觀察別人的話語和神情、揣摩別人的心意。其實,這個想法不完全準確。
《論語:顏淵》曾經提到: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這應該是最早提出察言觀色的文獻記載,意思是:所謂達,那是要品質正直、遵從禮義,善於揣摩別人的話語、細察別人的臉色,經常想著謙恭待人。
客觀來說,察言觀色並不僅指聽別人說話、看別人臉色、揣摩別人心思,還應該包括留意言語裏透露出來的思維習慣、思考神情下隱藏的生活訊息。
為避免被認為是一個喜歡泛泛而談的兼職作者,我覺得我有必要簡略交代一下具體應該怎麼察言觀色。
首先,在解釋之前,請允許我引用專家所說的一句話:研究發現,人們在溝通時,7%的效果來自於說話內容,38%的效果來自於聲音,55%的效果來自於肢體語言。
這其中,“聲音”包括音量、音調、韻腳、感歎詞等,肢體語言則包括麵部表情、身體姿勢等。專家的話,有時候是沒有錯的。於是我根據專家的話,推斷出一個結論:在進行察言觀色、解讀別人的心思時,不止要聽清楚說了些什麼,還要留意到怎麼說。
音量、音調、韻腳、感歎詞的情況比較抽象,請允許我不作詳細介紹、直接解釋肢體語言。
一般情況下,肢體語言比口語溝通內容更具可信度。因為偽裝語言符號容易,但偽裝身體符號比較困難。再次引用專家所說的話,就是:研究發現,人類至少有喜悅、悲傷、厭惡、憤怒、驚訝、恐懼6種與生俱來的原始麵部表情,並且人類通常在2歲之前就已經能夠用相同的臉部表情來表達這些原始情緒。
雖然我很疑惑專家在說話的時候為什麼會經常使用“至少”、“通常”、“左右”這樣的模糊字眼,我還是認真地記住了專家說的話,並記得專家特別強調:即使一個小孩又盲又啞,也會有那些原始麵部表情,而人類通常在4歲的時候就能辨認一半的麵部表情,到了6歲左右,看臉色的正確度就達到了75%。
關於專家所統計的這些數據的準確性,我覺得沒有必要爭論。正如一個自稱很會算數的人說自己有37861根頭發、其中有4356根分叉了,難道我也要爭論一番嗎?
咳,有些話,聽過就算了吧。
肢體語言當中,主要包括麵部表情和身體姿勢。
麵部表情主要決定於臉部的6個重要部位:嘴角上揚或下垂,嘴型張開或緊閉,眉毛上揚或下垂,眼角上揚或下垮,眼睛睜大或微眯,額頭紋路。
人們之所以能區別情緒,大多是因為人們知道某些臉部區域對辨認某些情緒特別重要。以悲傷與恐懼為例,眉毛和額頭就特別重要,厭惡與喜悅的情緒則以嘴巴的表情最有意義。當然了,人們在生活中有時會看到有些人不管別人說了什麼、做了什麼都一副無表情的麵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