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78猶豫,總算有定論了(1 / 2)

“我覺得,您希望我做的,我可以做到。”我懇切說道。

同卒眼神微動,說:“那麼我希望您幫我對付龐輝,您可以做到嗎?”

“不可以。”

大概是因為我說得太過果斷,連我自己都覺得有些不禮貌,急忙解釋:“龐輝不僅救過我,還救過蘇瓷,反過來對付他有違道義。”

眼見同卒眼神漸冷,我又急忙補充說道:“況且,我覺得,幫助您成為誑獸領帥,並不一定要對付龐輝吧?”

“嗬嗬,不一定?”同卒冷笑反問。

“一定嗎?”我問。

同卒說:“一定。”

我有些無奈,隻能追問:“可以告訴我們具體原因嗎?”

“很簡單,因為龐輝也想成為誑獸領帥。”說著,同卒又露出像個狂熱追夢者的神色,得意地說:“就算我不去對付龐輝,龐輝也會來對付我。”

說實話,我不知道這有什麼好得意的。

所謂得意,有說是領會旨趣。比如《莊子》稱: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比如《列子》稱:得意者無言,進知者亦無言。比如《續世說》稱:動若騁材,靜若得意。比如《雙珠記》稱:義理一原須得意,知行兩字在潛心。

得意,也可以說是得誌。比如《管子》稱:管仲者,天下之賢人也,大器也,在楚則楚得意於天下,在晉則晉得意於天下,在狄則狄得意於天下。比如《史記》稱:日月所照,舟輿所載,皆終其命,莫不得意。比如《史記》又稱:秦既得意,燒天下詩書、諸侯史記尤甚,為其有所刺譏也。比如《潮州刺史謝上表》稱東巡泰山,奏功皇天,具著顯庸,明示得意。比如《聖武記》稱天子方舉西巡狩之典,幸五台,示得意。比如《鄉土與創作》稱:後來少年得意,一帆風順。

很多時候,得意是指稱心、滿意,甚至驕傲自滿、沾沾自喜。比如《列女傳·黎莊夫人》稱:黎莊夫人者,衛侯之女,黎莊公之夫人也,既往而不同欲,所務者異,未嚐得見,甚不得意。比如《新唐書·柳公權傳》稱:嚐書京兆西明寺金剛經,有鍾、王、歐、虞、褚、陸諸家法,自為得意。比如《乘舟過賈收水閣收不在見其子》稱:得意詩酒社,終身魚稻鄉,樂哉無一事,何處不清涼。比如《西遊記》稱:你凡事攛唆,是他個得意的好徒弟,你不救他,又尋老孫怎的。比如《小二黑結婚》稱:過門之後,小兩口都十分得意,鄰居們都說是村裏第一對好夫妻。

少些時候,得意是特指及第。比如《聞夫杜羔登第》稱:良人得意正年少,今夜醉眠何處樓。比如《金蓮記》稱:期爾香浮曲水,誇得意於春風。比如《霞外攟屑》稱:越人以試雋為得意。

這種種“得意”,就沒有一個跟同卒的情況對得上的,所以我不得不懷疑同卒是不是因為思緒太過複雜導致表錯情了。不過,表情終究是表情而已。無論在任何時候,我都傾向於多一個戰友、而少一個敵人。

對於同卒所設想的不是那麼好的畫麵,我不便發表評論,隻能婉轉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