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有很多種含義:
比如氣體,是指沒有一定的形狀、體積,能自由散布的物體;
比如沒氣了、氣厥、氣促、氣息、一氣嗬成,是指呼吸;
比如氣候、氣溫、氣象,是指自然界寒、曖、陰、晴等現象;
比如氣味、臭氣,是指鼻子聞到的味;
比如氣概、氣節、氣魄、氣派、氣餒、豪氣、怒氣、義氣、英氣逼人、正氣、銳氣、才氣、和氣、勇氣、誌氣,是指人的精神狀態;
比如不要氣我了、氣惱、氣盛、忍氣吞聲,是指怒或使人發怒;
比如受氣,是指欺壓;
比如氣功、氣血、氣虛,是指中醫裏能使人體器官發揮機能的動力;
比如痰氣、濕氣、氣虛、氣虧、氣堵,是指中醫裏某種症象;
比如和氣、氣氛、氣韻,是指景象。
我這裏所提到的氣,是我國哲學、道教、中醫學和中華氣功中常見的概念的氣。
在春秋戰國時代,思想家們將氣的概念抽象化,將氣看作是天地一切事物組成的基本元素,有著像氣體般的流動特性。認為人類與一切生物具備的生命能量或動力,也被稱為是氣,宇宙間的一切事物,均是氣的運行與變化的結果。有關概念和理論流傳至講究科學實際的今日,氛圍是有增無減。尤其在中醫學裏,始終認為氣是人體的第一道防護線,聚於體裏保護著髒腑,而流散發於膚表以防外邪侵入而導致疾病發生。
籠統而言,氣是我國古代哲學標示物質存在的基本範疇,是運動著的、至精至微的物質實體,是構成宇宙萬物的最基本元素,是世界的本原,是標示著占有空間、能運動的客觀存在。根據我國古代對世界本原的粗淺認識,氣的範疇包括從雲氣、水氣到量子、場,可謂“至大無外”、“至小無內”。
限於古代科學發展水平,我國古代哲學對氣的認識不可避免地帶有樸素直觀的特性,以具體物質形態的氣體為模型,構想了氣的聚散、氤氳、升降、振蕩等運動形式,把氣又規定為具有動態功能的客觀實體。於是,氣成為一種具體的特質形態。
隨著社會的發展,氣的概念得到不斷的完善、豐富和發展。尤其隨著西學東進,我國哲學在有關氣的範疇方麵的發展表現出與古代不同的特色,氣被賦予了近現代科學的說明與規定,氣由此被詮釋為光、電、質點、原子、量子、場等更客觀但是更加難以察覺的存在。其所包含著的抽象性與具體性、普遍性與個別性的內在矛盾更加明顯。這種變化反映在中醫學中,氣範疇的哲學功能不斷淡化,已傾向於陰陽五行學說。
不論如何,關於氣的抽象物質概念越來越趨向於某種特定的具體存在,其抽象性、普遍性的程度越來越低。
說到這,我是想明確地說:我能感受到氣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