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他們3個的質問,我隻有一個想法:為什麼在剛才麒麟帶我們飛過來的時候不一一發問,偏要在這個時候才一起問呢?
“誰跟你在交涉?”
“什麼意思?”
“你在說什麼?”
好吧,這是3個看似更加複雜實際上可以整合1個的問題,我幾乎不用怎麼思考,就坦然應道:“我現在跟你、您、你同時進行交涉。請問有什麼需要我回答?”
“你傻了嗎?怎麼可以這樣進行交涉?”
“嗬嗬,您闖入我的領地,還反過來問我?”
“額你”
他們的這個反應有點出乎我的意料,但我知道,隻要我不對任何事情發問、不辯解這個複雜情況是他們促成的,他們就會說出他們想問的問題。
果然,在0.2秒鍾之後,他們相繼說話了。為方便我進行理解,我對他們在我腦海中響起的聲音建立了不同的對話窗口,大概就像那些平常沒事就會加很多異性網友進行聊天甚至實施詐騙行為的正常網民所慣用的社交軟件對話窗口。同時為方便我更加直觀地區分他們所說的話,我將大閨女的對話窗口建立成大閨女現在的老太婆形象、將成功織造者的對話窗口建立成渾身散發珠光寶氣的禿頂大肚子中年西裝漢子形象、將雷生的對話窗口建立成充滿晦暗氣息的哥特式城堡模樣。
為避免人們對哥特式城堡產生過分好奇,請允許我在這裏略作解釋。
哥特式,源自英語詞Gothic的音譯,原指代曾於公元3至5世紀侵略意大利並瓦解羅馬帝國的屬西歐日耳曼部族德國哥特族人。在15世紀時,意大利人有了振興古羅馬文化的念頭因而掀起了燦爛的文藝複興運動,由於意大利人對於哥特族摧毀羅馬帝國的這段曆史情仇始終難以釋懷,因此為了與這段時期有所區分,他們便將中世紀時期的藝術風格稱呼為“Gothic”,即“哥特”,意為“野蠻”。其實Gothic源於德語Gotik,詞源是Gott,音譯“哥特”,意為“上帝”。因此哥特式也可以理解為“接近上帝的”的意思,平時所說的一切“哥特式”都可以理解為“形式上或感覺上給人一種接近上帝的感覺”。
不管哥特式的真正含義是什麼,哥特式藝術最早在文藝複興時期被用來區分5至15世紀中世紀時期的藝術風格。而後,哥特式的藝術風格被廣泛地運用在建築、雕塑、繪畫、文學、音樂、服裝、字體等各個領域,其藝術特點是誇張的、不對稱的、奇特的、輕盈的、複雜的和多裝飾的,通常表現為頻繁使用縱向延伸的線條為,主要代表元素包括蝙蝠、玫瑰、孤堡、烏鴉、十字架、鮮血、黑貓等等。
根據專家的解釋可知,哥特式建築起於11世紀下半葉的法國,13至15世紀流行於歐洲。在歐洲主教座堂、修道院、教堂、城堡、宮殿、會堂以及部分私人住宅中,常見哥特式風格。其基本構件是尖拱和肋架拱頂,整體風格為高聳削瘦,基本單元是在一個正方形或矩形平麵四角的柱子上做雙圓心骨架尖券,四邊和對角線上各一道,屋麵石板架在券上,形成拱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