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紀,英格蘭開始了一連串的哥特複興,蔓延至19世紀並持續至20世紀,主要影響教會與大學建築。哥特式大教堂等無價建築藝術已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遺產,也成了一門關於主教座堂和教堂的研究重要學科。
客觀而言,為數眾多的哥特風格作品的藝術價值是非常高的。哥特式建築以卓越的建築技藝表現了神秘、哀婉、崇高的強烈情感,對後世其他藝術有重大影響,其魅力來自於比例、光與色彩的美學體驗,通過對光的形而上的沉思、通過對數與色的象征性理解營造靈魂擺脫俗世物質的羈絆、迎著神恩之光向著天國飛升的視覺享受效果。
雖然哥特式的風格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但其終究是以恐怖、超自然、死亡、頹廢、巫術、古堡、深淵、黑夜、詛咒、吸血鬼等為標誌性元素的藝術,整體風格都用黑暗、恐懼、孤獨、絕望為藝術主題,著重刻畫內心世界神聖與邪惡的邊緣、描繪在愛與絕望之間的掙紮、嘶叫、痛苦和清醒的情感,在社會上造成了一定的不良影響。
比如在文學方麵,哥特小說在浪漫主義占統治地位的時代達到繁榮,但其並不像一般浪漫主義那樣從正麵描繪理想的社會、政治和道德觀念,而是通過揭示社會的邪惡和人性的陰暗麵來深入探索。
比如在音樂方麵,哥特式音樂充斥著陰暗、頹廢、冰冷、恐怖、壓抑、沉鬱、絕望、厭世的氣氛,主要表現對死亡和黑色的向往情調。既帶有精細的美感,同時又在音域層麵上大量使用偏離旋律線的不協調音,對於傳統音樂極端蔑視。其歌詞在表演概念層麵展現著生命與愛欲的荒涼、對現實狀態的厭棄以及追求心靈深淵的奇詭樂趣。
比如在著裝方麵,哥特式風格雖然沒有統一的製式設計,但主要元素包括黑色、深色的衣服、銀飾、黑發、紅發或淺色的金發、蒼白的皮膚、黑色的唇膏和眼影,配物包括十字勳章、五芒星、十字架、鬥篷、披肩等。概括而言,是以深色為主、以病態及情色為輔的服裝風格和類型。牽強地說,這跟20世紀90年代興起的非主流文化有一定的淵源關係。
哥特式風格造就了豐富的文化財產,這是毋庸置疑的。哥特式風格致殘致死青年才俊並誘發違法犯罪行為,這是不可估量的。
也許會有人指出,說青年自殘自殺犯罪的行為在每個年代每個地方都會發生、跟哥特式風格沒有關係。
這一點,說實話,我無力反駁。不過,我希望人們在對哥特式風格、哥特式城堡表示讚賞和向往的時候,可以盡量少一些陰暗的觀念和想法。畢竟生活終究隻是生活,不必過分追求藝術化的,還是快樂一點比較好。